廣發基金劉格菘:“成長一哥”是如何煉成的?
來源:小5論基(Little5_Fund)
因為2019年三只基金霸榜前三名,劉格菘這個名字,我估計大家都不會陌生。
截至2021年6月30日,他管理基金的總規模達755.79億元,在所有主動權益基金經理中排第4,用“頂流”兩個字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不過,這些都不是我所關注的,我關注的點是,他在管理如此大規模的情況下,竟然連續三年都取得了較好的業績,這就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了: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分析下這位基金經理。
照例先來看些綜合自網絡的基金經理公開信息。
從工作履歷上來看,劉格菘,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經濟學博士,曾先后任職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主任科員,中郵創業基金研究員、基金經理,融通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基金經理。2017年加入廣發基金,曾任廣發基金權益投資一部副總經理、北京權益投資部總經理。
劉格菘最早于2013年開始擔任公募基金經理,有11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和近8年公募基金管理經驗。現任廣發基金高級董事總經理、成長投資部總經理,擔任廣發小盤成長、廣發創新升級、廣發雙擎升級等基金的基金經理。
劉格菘的投資框架是用價值投資的方法投成長,尋找長期潛在價值被低估的資產。這里的一個核心是行業景氣度,或者說是產業趨勢,他會嚴格按照產業趨勢進行投資,不斷去研究和比較行業的供需格局變化,從中選出空間大、性價比高、風險收益比合適的行業做投資。
從組合構建角度,他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基于宏觀判斷、政策邊際變化選擇方向,再結合微觀研究和分析,確定重點關注的行業;根據行業供需格局的特點,他將看好的行業分成兩類資產:一類是供需格局變化大的效率資產,另一類是供需格局平穩、但成長趨勢較好的核心資產。在看好的行業中,挑選出重點跟蹤和研究的公司,并結合標的在某種情景假設下的盈利預期與歷史估值百分位,確定效率資產與核心資產的權重,并動態調整。
從投資風格看,我認為,劉格菘屬于中觀配置風格,是從中觀行業比較出發進行配置,但最終選股呈現較為明顯的成長風格。
對基金經理有了一些概念之后,我們再來看下他管理基金的情況。
這里我主要以他管理時間最長的廣發小盤成長(162703)為例來做些說明:

廣發小盤成長這只基金歷史悠久,成立于2005年2月2日,最初這是一只股票型基金,2017年3月變更為混合型基金,劉格菘于2017年6月19日接手并獨立管理至今。
從收益率的角度,這只基金在劉格菘管理期間(2017年6月19日至2021年7月30日),總收益率為196.52%,折合年化收益率為30.23%;從回撤控制的角度,這只基金在劉格菘管理期間的最大回撤為-35.21%,發生于2018年熊市。
作為廣發基金旗下第一只LOF基金,廣發小盤成長的歷史業績非常優秀,早在2015年,就實現了十年十倍的收益(最高累計凈值在2015年6月12日達到10.0535元)。
劉格菘加盟廣發基金之后,公司安排他接手廣發小盤成長,充分顯現了廣發基金對于劉格菘的信任,以及寄予他身上的期望。
而在劉格菘管理廣發小盤成長的四年多時間內,他的業績表現也的確沒有讓人失望,他不僅延續甚至還發揚光大了這只基金的優秀業績傳統:截至2021年7月30日,這只基金復權累計凈值高達15.4514元。
這一方面,我也不多說什么了,還是用數據來說話好了:

上圖是2018年1月1日以來未更換過基金經理的偏股主動型基金的業績表現情況圖,其中位于第一象限的紅色點即為劉格菘管理的廣發小盤成長,妥妥的是以收益見長的基金。
不過大家一定沒想到,這只劉格菘管理期間年化超過30%的基金,是他目前在管超過2年的基金產品中業績“最不突出”的:
我們都知道,2019年度,3800只主動權益基金收益排行榜的前三名,都被他一人包攬,這三只基金分別為廣發雙擎升級、廣發創新升級和廣發多元新興,對應的年度收益率分別為121.69%、110.37%和106.58%,而上述講到的廣發小盤成長在2019年以93.19%的收益率排名混合型基金的第十名。
簡單畫個圖給大家看看就行:

事實上,比起好業績,我向來都更關注這些好業績是如何獲取的,所以接下去,我們就繼續基于廣發小盤成長來看下他是如何做投資的。
先來看個廣發小盤成長基于季度報告的持倉情況表格:

這個表格所包含的信息還是很多的:
首先,從倉位管理上來看,劉格菘淡化擇時,長期保持較高倉位運作。

廣發小盤成長是一只混合型基金,基金合同規定其股票倉位為60%-95%,而在實際的投資中,這只基金大部分時間都保持著9成以上的較高倉位運作,2021年二季報顯示其股票占凈值比為93.78%。

但是,淡化擇時不等于不擇時,比如我們從下面這個疊加了滬深300指數的倉位配置圖中可以看出,他有限的幾次股票倉位降至80%左右的情況分別發生于2018年的三季度和四季度,以及疫情來襲的2020年一季度。
他所表現出來的這種“低頻擇時”的特點和他“五道口”經濟學博士的背景以及早期任職于人民銀行跟蹤和研究宏觀數據的工作息息相關,也是他區別于大多數基金經理的特點之一。
其次,他在行業配置上較為集中,同時個股集中度也較高。

作為市場少見的中觀配置選手,劉格菘在行業配置上的特點非常鮮明,可以說不同于市面上大多數的基金經理。
我們基于上面的行業配置圖來簡單回顧下他的行業配置:
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之前,他的組合主要配置白酒、家電、消費電子。眾所周知,那個階段的市場被稱為白馬藍籌行情。
之后他逐漸開始布局以電子(半導體)為主的TMT板塊和醫藥生物,2019年更是以半導體為主,輔之以醫藥生物,這幾乎是當年最強的兩大板塊。
2020年開始,他的組合出現兩個變化:第一,覆蓋的行業更多元,陸續出現化工、醫藥、光伏、新能源等板塊;第二,行業集中度有所下降,組合中往往有4-5個不同的行業。這一年,上述提到的四只基金平均取得了超過70%的年度收益,輕松打破所謂“冠軍魔咒”。
從2020年年報,我們可以看出,組合對電氣設備(光伏為主)板塊有明顯的增倉,我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今年以來光伏的表現。從業績表現來看,上述提到的四只基金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超過10%,同期滬深300指數的表現為-5.32%(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1年8月2日)。
我把他的行業配置情況全部過一遍是有原因的,不僅僅是因為其優秀業績,更是因為這些看似普通的變化中,無不體現出他在行業配置上的投資特點和超強能力:
其一,從(業績)結果看,他的超額收益主要都來自其行業配置的能力。
他把他的這種投資策略歸納為叫做“做廣泛而中性的研究,做集中而非中性的配置”,具體而言就是“做研究時,面向所有行業尋找機會,每個板塊都會花精力看;做投資時,則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做行業比較,爭取選4-5個行業進行重點配置。”

站在行業層面進行中觀配置,再結合他較高的持倉集中度,某種意義上來說,他賺的錢有點類似smart beta,他的組合則可以類比為是幾個行業的指數基金組合。同時,他還能基于選擇的行業在個股層面再賺一部分alpha的錢。
其二,從最終的風格來看,他基于中觀配置的組合體現出明顯的成長風格,但他的成長風格和大家理解的傳統成長風格還不完全一樣。
因為他的組合在2019年重倉半導體、計算機等科技板塊,他在2020年初常常被市場當作是科技成長風格的基金經理。但事實上,他既不是單一的科技成長風格,更不是所謂的科技主題基金經理。
他在2019年重倉配置科技,完全是因為他認為這個板塊有機會;而在2020年,當他發現有其他性價比更高的行業的時候,科技(成長)的配置比例就明顯下降,配置比例有明顯提升的則是周期(成長)。
再比如,他的成長風格也并不是市面上很多大規模基金偏好的那種極致大盤成長風格:

如果從近幾年市值風格來看,他的持倉反而更偏向于中盤成長。
這一點,從前面的季報十大權重股表格中也可以部分看出來:基于季報的持倉其成長風格較為明顯,但是市值風格并不明顯,持倉中大中小盤均有涉及,組合總體略偏向于中盤成長。
從規模容量的角度來看,他這種以行業配置為主的投資方式,天然會比以精選個股為主的投資方式要大很多。
其三,我不得不說這種中觀配置能力對人的要求還是挺高的,這也是市面上這種類型基金經理并不多見的原因。
這和他的背景有關:他剛入行做行業研究時,研究的是“周期之母”地產行業;后來,他又開始研究消費行業中的食品飲料;2013年,他開始走上投資崗位,從2013年至2015年,對科技成長股有比較多的思考。
也就是說,他在科技、消費、周期三類資產上都研究基礎,在行業層面沒有明顯的短板。
2017年至今,這四年多時間市場正好經歷了一輪牛熊,他采用這套相對穩定的投資框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業績),也側面證明了其投資框架的有效性。
第三,在個股層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基于行業,精選個股上的超額收益之外,我再簡單講兩個點:
一是他的個股選擇,基本不抱團。
這一點在前文季報十大權重股的表格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因為研究基金的緣故,我們也是“閱股無數”,但看了他的持倉之后,發現竟然有相當部分個股,都沒怎么見過。
話說這一點,對于超大規模的基金來說其實挺不容易的,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他的投資具有較強的前瞻性(以至于可以不用抱團)。
二是他在“敢重倉”(行業集中度和個股集中度都較高)的同時,還能“拿得穩”。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來,他的換手率較低,長期遠小于市場平均水平,投資的穩定性較強。
投資層面的東西,講到這里我覺得就差不多了。
基于完整性起見,我再給大家看個機構持有情況圖:

僅從上圖來看,機構持有劉格菘管理產品的絕對份額就高達16.61億份,以他上述四只基金3到4元的凈值,機構持有的總規模大概在60億元左右,足見機構對他的高度認可。
最后,找了一段劉格菘在公開訪談中的心得體會,我覺得不僅僅適用于他的投資,也同樣適用于我們自己的投資,分享給大家并結束本文:
“總結這些年的心得,我覺得投資是不斷學習、完善自己框架的過程,做投資就是要不斷學習新的東西、掌握新的東西,然后不斷打破這些東西,有新的東西進來,是一個開放式的框架。不拘泥于自己原來的東西,不斷打破自己的路徑依賴,如果一個資產賺得比較多,也要想一想到底收益來自于行業紅利還是自己的投資能力。”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