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漸成資產配置主戰場
縱觀今年上半年,雖然A股市場整體處于震蕩波動之中,但基金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Wind數據顯示,公募基金產品中有接近九成實現了正回報,更有2只基金收益率超過了50%。不過,展望下半年,《大眾證券報》記者發現,相當數量的機構認為部分板塊及主題存在短期壓力,建議投資者謹慎把握結構性機會,基金配置時以穩健均衡為上。
公募基金規模持續高增
“閑余資金持續流向專業、公開、標準化投資的公募基金是大勢所趨。”正如東莞證券分析師李榮所說,記者注意到,或許是得益于2019-2020年連續兩年股市行情向好,近兩年公募基金發行速度和規模增速均維持高增長。中基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5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2.91萬億元,環比增長1.79%。數據還顯示,截至5月末,各類基金規模均環比增長。其中,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QDII基金的最新規模分別為5.39萬億元、2.23萬億元、1695.09億元,環比分別增長2.84%、5.17%、6.57%;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的最新規模則為9.6萬億元、2.85萬億元,環比分別增長0.12%、3.06%。
從資產配置結構看,大多數投資者對中低風險基金產品的偏好程度相對更高。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數據顯示,貨幣型基金、純債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市場份額分別為9.1萬億元、4萬億元和3.4萬億元,位列前三。靈活配置型基金和被動指數型基金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五,分別為1.4萬億元與1.1萬億元人民幣。
從基金表現來看,受上半年大宗商品走勢較好帶動,商品型基金年內漲幅位居第一;股票型、量化型、QDII型和股指型基金凈值也都有3%-6%不等的上漲;FOF型基金收益表現相對較弱,僅小漲1%上下。
攻守兼備把握結構性機會
展望下半年,多數機構認為,A股市場整體將延續上半年“上有頂,下有底”的震蕩格局,考慮到部分板塊及主題存在短期壓力,在權益類基金投資上建議把握結構性機會。“產品業績上,偏好回撤控制力強、性價比高的穩健型基金;風格上,保持均衡;主題上,尋找低估值業績有保障的行業,注重高景氣‘賽道’買入節奏。”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分析師劉亦千同時指出,固收基金依然具有較高性價比,可適當通過高收益信用債、“固收+”基金增強組合收益。
李榮也建議投資者放低對下半年的收益預期。具體到基金投資方面,權益基金建議關注經歷完整牛熊周期的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和低估值、高分紅策略出發的指數以及指數增強基金;債券類基金建議關注純絕對收益的債基和偏固收+的二級債基;QDII基金建議關注海外房地產基金和以騰訊、阿里為代表的中概互聯網行業產品。
記者注意到,在下半年投資策略報告中,有機構對基金投顧業務給予了特別關注。平安證券基金研究團隊認為,基金投顧自2019年10月啟動試點以來發展迅速,客戶綜合體驗較好,有望成為財富管理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中信建投丁魯明團隊也指出,由于基金公司、券商、銀行理財子公司各自專長不同,公募基金投顧業務通過個性化的客戶畫像、合理的資產配置、優選基金產品、持續的投后陪伴,將有效提升投資者在基金產品配置過程中的體驗感,同時為資本市場注入規模增量,起到優勢集中、流量及科技賦能的雙贏效果。
“公募+”策略將成主流
面對資管凈值化、居民財富配置產品化的大趨勢,中信證券首席組合配置分析師劉方指出,以公募基金為基礎,疊加配置策略、另類資產、衍生品等的組合投資將逐漸成為核心的標準化資產配置方式。“公募基金是具備大概率超額收益、低管理成本、大策略容量的可配置資產,且擁有包括指數增強、行業主題、主動權益、股債配置、股票多空、固收+、打新以及純債組合在內的細顆粒度組合超市池。”基于此,他認為,隨著資產配置模式從原來的收益導向轉為風險導向,“公募+”策略將成為主流。
在基金倉位具體配置上,劉亦千建議投資者保持樂觀,雖然下半年要下調權益資產的收益預期,但也不必把權益倉位降得很低。“對普通投資者而言,以平衡的多元配置結構應對多變的未來不失為上策,但合格投資者或更應該在確保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以更加積極的方式參與市場投資。長期看,權益資產仍優于固收資產,國內權益優于海外權益。”
光大證券分析師秦波則表示,考慮到利率震蕩趨勢下債券投資價值相對有限,建議選擇有權益增強屬性的固收+基金進行配置,同時可以考慮選擇長期歷史業績穩健且選股能力較強的權益基金做底倉配置,并在科技、新能源、醫藥、消費四個板塊中選擇相應基金做衛星配置增強組合收益。
國金證券分析師劉緒晟也建議,核心倉位以穩健、均衡型底倉配置為主,同時適度搭配優質成長類基金。“底倉型品種選擇,立足于基金經理選股能力以及中長期業績的持續性,優選具備較強選股阿爾法的品種作為組合長期底倉。此外,在短期國內市場流動性壓力漸退、且受益于政策面支持下,醫藥生物、TMT、光伏、新能源車等核心成長領域中具備業績支撐的優質標的存在較強配置價值,可通過布局相應主題基金獲取貝塔收益。不過考慮到海外流動性風險仍可能對成長類標的帶來短期影響,建議參與比例不應過重。”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