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結募 百大“創新龍頭”一網打盡 “深創100”ETF火爆發售
鴻蒙系統2.0的發布,火速點燃了A股的創新投資熱情。因匯聚百大深市創新龍頭,而被譽為“深市創新標桿”的深證創新100指數(399088),已經從2個多月前的階段性低點,反彈了超14個百分點。
回暖行情中,“創新”類基金的發售頗受矚目。特別是由深交所主導推出的深市創新主流寬基指數——深證創新100指數,受到各界高度關注。目前,以該指數為跟蹤標的的國內首批深創100ETF——華寶深證創新100ETF正在火熱發行中,基金簡稱“深創100”,認購代碼159716。作為市場上首批跟蹤“深證創新100指數”的稀缺ETF品種,華寶深證創新100ETF的發售,為投資者提供了一鍵投資百大深市“創新龍頭”的優質工具,分享中長期中國產業的創新紅利。此次,“深創100”ETF(認購代碼159716)發售期為9個交易日,6月11日結束募集,在6月11日15點前,投資人可通過各大券商APP及網點認購該ETF。
鴻蒙再掀創新熱 “深創100”御風發售
近日,華為鴻蒙操作系統Harmony OS 2.0正式發布,成為萬物互聯時代的一大創新基座。悄然間,低調多時的A股科技創新板塊,近期表現讓人眼前一亮。有著“深市創新標桿”之稱的深創100指數(399088),已經從2個多月前的階段性低點,反彈了超14個百分點。
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近日表示,近年來,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我國的勞動力優勢在慢慢減弱。這種情況下,對房地產的需求恐怕會下降,人力資源供給也會下降,若仍按過去的模式發展,可能會走到盡頭。正因如此,創新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6月8日,“國內工業自動化控制與驅動技術領軍企業”匯川技術的副總裁宋君恩就在直播活動中表示:“匯川技術有一個‘雙10%機制’,即公司每年會把當期收入的10%投入研發,研發投入中的10%專門用于基礎技術的研發,以此來保證公司在基礎技術上的競爭力。”
放眼A股市場,如匯川技術這般重視創新的上市公司很多,共同成為中國創新的中堅力量。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2020年2月,深交所圍繞科技、創新主線,一口氣發布了5大全新指數,引得市場注目。深創100指數(399088)作為其中的唯一一只寬基指數,因能全面反映深市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運行特征,尤受資本市場關注。一年多來,不少基金公司紛紛向深交所尋求指數授權合作。
目前,國內首批跟蹤“深創100指數”的ETF基金產品——華寶深證創新100ETF正在火熱發售中,基金場內簡稱“深創100”,認購代碼159716。值得一提的是,深交所、基金公司、指數公司等各方均對“深創100”ETF頗多重視和期待,該基金也成為年中ETF發行市場的一大焦點。
創新大周期 百大“深市創新龍頭”一網打盡
公開資料顯示,深證創新100指數(399088)基于企業屬性、創新投入、創新產出、成長性、代表性等五個維度,選取深圳證券市場綜合排名最高的100只股票。目前,深創100指數的前10大成份股包括寧德時代、美的集團、海康威視、京東方A等知名創新龍頭企業,權重合計42%。與基于市值排名制的深證100指數相比,美的集團、格力電器、京東方A等新興行業公司權重提升,其創新示范作用更為鮮明。
深創100指數匯聚了深市創新龍頭,新經濟屬性突出,前三大權重行業均為新興行業,分別為信息技術(32%)、可選消費(20%)、醫藥衛生(18%),合計占指數7成權重。目前,指數中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新興產業樣本公司數量超過9成,平均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指標高達10%,遠超市場平均水平。
濃厚的“創新基因”,也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收益。Wind數據顯示,自指數基日2012年12月31日至2021年6月9日,深創100指數累計收益為386.05%,年化收益為21.27%。同期,A股市場主要指數表現為:上證指數上漲61%、深證100上漲153%、滬深300上漲111%、創業板指上漲353%。深創100指數顯著的超額收益表現,正是深市創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根據朝陽永續收集的分析師的一致預測,展望未來2年,深創100成份股整體法計算的年化復合歸母凈利潤增速預計可達29%。此外,由于深創100指數匯聚了格力、美的、寧德時代等知名創新白馬龍頭,幫助有效熨平市場波動,在熊市、震蕩市的相對表現也會更加出色。
目前,深創100指數成份股的總市值超過11萬億元,指數可投資規模充足,流動性充分,這為ETF等產品及衍生品開發提供了充沛空間。“深創100”ETF(認購代碼159716)此次發售期為9個交易日,散戶投資人可于6月11日15時前在各大券商APP及網點認購,后續“深創100”將在深交所上市,屆時投資人可像買賣股票一樣,在二級市場便捷地交易“深創100”。相比于個股投資,ETF由于是投資一籃子股票,風險也得以大大分散。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