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新規自6月27日起施行 渠道格局或將面臨重塑
經過公開征求意見,5月27日,銀保監會發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從理財產品銷售機構、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理財產品銷售管理、銷售人員管理、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等多個方面對理財產品的銷售管理提出了細化要求。作為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配套監管制度,該《暫行辦法》將自2021年6月27日起施行。
《大眾證券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面對該《暫行辦法》的即將付諸實施,有理財子公司表示當前正在觀望或處于內部研討中。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新規的落地有助于進一步規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的銷售業務活動,促進理財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推動理財凈值化平穩轉型;短期來看會利好渠道能力強的大中型銀行,中長期隨著理財銷售渠道的進一步拓寬,渠道格局或將重塑,實力較強的理財公司有望實現直銷渠道破冰。
業績比較基準展示要求更規范
記者據Wind資訊發現,至截稿時,有招睿卓遠穩進兩年定開、博享甄選通德一年定開、農銀匠心半年開放等37只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正在銷售中,其中,招銀理財在售的招睿卓遠穩進兩年定開產品的公布業績基準為4%-6%。記者注意到其投資品種較為多元,全面覆蓋股票、基金、債券、信貸資產等;工銀理財面向私人銀行客戶發售的恒睿睿盈私銀尊享混合類封閉式理財產品的業績基準也達到5%,較其他理財產品略高。
值得一提的是,即將實施的《暫行辦法》中對“業績比較基準”的表述給出了新的規定。監管認為目前這種給出單獨數值或區間數值的表述被認為可能會給投資者誤導,以為這就是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或者很接近。因此,在《暫行辦法》中新增了“不得使用未說明選擇原因、測算依據或計算方法的業績比較基準,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這一禁止性規定,要求在以后的理財產品銷售中,凈值型理財產品宣傳時應當解釋清楚業績比較基準的“選擇原因、測算依據或計算方法”,做到有理有據。
普益標準研究員楊超指出,這并非絕對禁止展示業績比較基準,而是為了防止銷售機構和相關人員變相宣傳預期收益率。一方面是為了淡化間接宣傳預期收益,更好的破除剛兌;另一方面,則是向公募產品的宣傳方式靠攏,有利于資管產品監管的統一化。
融360分析師以工銀理財“鑫鼎利90天持盈固收增強開放式理財產品”為例介紹說,“中債高信用等級中期票據全價 (1-3年)指數 (代碼:CBA03423)+1.6%”的業績比較基準表述較為符合監管要求。
合資理財公司被納入監管范疇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統計,從存量數據看,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理財公司存續產品規模為7.61萬億元,同比增長超5倍,市場占比高達30.40%;從增量數據看,2021年一季度,理財公司共新發產品1452只,累計募集金額8.34萬億元,市場占比達27.06%。
另有數據顯示,目前已成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有20家,另有5家已獲批處于籌建中。其中,已經成立的匯華理財和正在籌建中的貝萊德建信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均屬中外合資理財公司。記者注意到,5月25日,工銀理財也已收到銀保監會批復,獲準與高盛合作籌建中外合資理財公司,這是第四家獲批籌建的合資理財公司。
此外,還有不少銀行也在積極謀求國際合作,招商銀行今年3月公告稱擬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摩根資產管理對招銀理財現金增資,增資后摩根資產管理持股10%,招商銀行持股90%。
海外資管機構在理財業務領域的加速布局引發監管層關注。記者注意到,即將實施的《暫行辦法》中對適用機構范圍進行了擴大,明確將外方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也納入了進來。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峰認為,一方面,尚處于發展初期的中資理財子公司希望引入全球領先資管機構帶來的產品創設、風險控制、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成熟經驗,另一方面,海外金融機構也看好中國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市場的巨大潛力?!半p方具有較強的合作訴求,隨著金融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外資布局中國資管行業的力度加大,方式拓展將是大勢所趨?!?/p>
銷售渠道多元化尚需時日
在銷售渠道上,《暫行辦法》中延續了此前的模式,即僅允許理財公司和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代銷,券商、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和互聯網平臺均未放開。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鄭忱陽認為,這主要是考慮到理財公司起步晚、銷售機制不成熟、市場辨識度較低、投資者缺乏認識等因素,現階段相對謹慎有助于理財市場的穩健運營。
事實上,早前互聯網理財平臺上曾有理財子公司產品出售,不過在征求意見稿出臺后很快即下架。記者了解到,目前理財公司產品通過多家銀行同時代銷的現象較為普遍,代銷渠道包括母行及他行;同一家銀行也會同時代銷多家理財公司的產品,比如招商銀行目前除了代銷招銀理財產品,還代銷興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光大理財產品。
“對代銷機構進行嚴格限定,有助于銀行理財公司平穩起步,也為理財公司自建銷售渠道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時機?!闭雇磥?,王一峰認為,隨著投資者教育的深化和凈值型產品接受程度的提升,理財公司理財產品的銷售渠道將從目前主要依靠母行和同業代銷走向更加多元的渠道銷售格局?!袄碡敭a品銷售機構范圍有望進一步擴展至其他金融機構和專業機構,暫時沒有放開的券商、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互聯網平臺有望入局,屆時,理財產品銷售也有望滲透至更加長尾的客群,同時,實力較強的理財公司或實現直銷渠道破冰?!?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