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港股新經濟核心資產 華夏恒生科技指數ETF獲批
去年7月27日恒生科技指數推出后,迅速成為香港市場中恒生指數及恒生國企指數之外的第三大旗艦指數。由于代表港股新經濟核心標的,而被投資者稱為港版納斯達克備受熱捧,更熱盼市場中出現追蹤該指數的ETF。華夏恒生科技指數ETF等首批跟蹤恒生科技指數的ETF已于近日獲批,很快將與投資者見面,為投資者布局港股新經濟核心資產提供利器。
公開資料顯示,恒生科技指數追蹤在港交所上市的30只最大型科技板塊股份,當前權重股包括了境內投資者非常熟悉的騰訊、阿里巴巴、美團、小米、中芯國際、京東、網易等知名公司,匯集了互聯網、電商、社交、消費電子、半導體、醫療健康、軟件等科技行業中最優秀的代表性公司。
從指數編制細節看,恒生科技指數規定單只成分股比重不超過8%,分散投資效果顯著。另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按照恒生一級行業標準看,該指數成份股中9成以上屬于 “資訊科技業”;而按照wind一級行業的標準,則可選消費行業占比高達45%左右。在消費升級大趨勢中作為新經濟代表,自帶消費屬性的科技指數更是左右逢源,備受投資者熱捧。
Choice數據顯示,自2020年4月29日至2021年4月30日一年中,恒生科技指數的漲幅高達65.41%。這不僅大幅超越同期恒生指數16.88%和滬深300指數33.11%的漲幅,更是超越了同期納斯達克指數62.21%、創業板指52.23%的漲幅,成為全球科技類寬基指數的領跑者。
不過,ETF雖然能簡單便利地幫投資者復制追蹤指數,但所投ETF是否具備足夠的流動性,則對ETF復制指數的準確性以及投資者的流暢交易有重大意義。華夏基金是境內唯一連續5年(2015-2019)獲評“被動投資金牛基金公司”的基金公司(中國證券報評)。它也是境內首家權益ETF規模超千億元的基金公司,規模連續16年行業排名第一,且該公司旗下多只ETF流動性極佳。在今年一季度成交額超百億元的40只ETF產品中,華夏基金獨占11只,成為成交額超百億元產品數量最多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基金不僅是權益ETF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也是境內港股類ETF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截至一季度末,華夏基金旗下港股類ETF產品數量共有6只,總規模226.84億元,市場占比42.3%。其中,華夏恒生ETF(159920)是境內成立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港股類ETF,截至一季度末,規模達到126.61億元。
因此,無論是從其他產品的過往表現,或是從品牌號召力而言,即將登場的華夏恒生科技指數ETF,未來將大概率會有優秀的流動性表現。
注: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