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六穩”“六保”,南京銀行普惠金融在行動
近日,南京銀行榮獲《金融時報》“年度最佳普惠金融服務中小銀行”獎項。這是對該行深耕細作普惠金融服務領域的肯定。自1996年成立,南京銀行已持續開展普惠金融服務25年。2009年4月,設立總行小企業金融部開啟小微專營化道路——12年的時間,全行小微貸款余額從不到100億元增長到超2000億元,年均增長率160%。
這份漂亮的普惠金融“成績單”背后,是南京銀行一系列的創新探索。
架構、模式、產品——小微服務“專特新”
順應市場及政策變化,南京銀行著眼全局搭建專業化的服務架構:在總行成立小企業金融部的基礎上,各分行均設立分行小企業金融部作為分行一級部門,內設普惠金融部或團隊,配備專職部門負責人。2020年初,在124家綜合性支行設立小企業金融部,按照“1+1+2”進行人員配備。目前該行已形成“總行小企業金融部—分行小企業金融部—綜合性支行小企業金融部”的三級小微專營服務架構,進一步下沉業務重心,延伸普惠金融服務觸角,將綜合性支行打造成普惠金融服務的前沿陣地。
創新不停歇。在支持小微企業,尤其是科技企業服務模式上,南京銀行做到了特色創新引領。2015年,該行推出“小股權+大債權”投貸聯動服務模式,聯合外部投資機構,以“小股權”為紐帶,與企業建立合作,將服務階段前移,全面把脈科技企業發展脈搏,結合企業實際資金需求,量身配比“大債權”及綜合金融服務方案,變“遠距離”服務為貼身定制化的“融入式”服務,為企業發展壯大“備足糧草”。2016年,“鑫伙伴”成長計劃啟動,南京銀行又有步驟、分層次地搭建客戶梯隊,通過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的量身定制,幫助客戶取得跨越式發展。目前“鑫伙伴”客戶中已有40戶A股上市,17戶創業板,4戶科創板,5戶中小企業板,13戶入選工商聯民營百強企業,31戶入選南京市獨角獸和瞪羚企業。
從過去面對面現場辦理業務,到現在“鍵對鍵”遠程聯網服務,線上線下的轉換得益于大數據的完善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據了解,南京銀行一方面充分發揮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持續加速業務的線上化及數字化進程,提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如優化迭代抵押類產品推出“鑫快捷”,增加網銀自助放還款、無還本轉貸等;“鑫聯稅”客戶憑納稅信用及記錄即可獲得信用貸款額度,實現貸款申請、征信查詢、合同簽署和自助放還款等全線上操作等。另一方面,通過深化“銀政擔”渠道合作,加大政府風險分擔類產品的創新,陸續推出“蘇科貸”“鑫科保”“增額保”“知保通”“鑫農保”等政府風險分擔類產品使用,有效分擔信貸風險。還有知識產權類質押貸款產品、創新信用或類信用產品的開發和應用,這一系列的產品創新為金融更大程度的普惠可及提供了無限可能。
科企、擴面、鄉村——小微服務再升級
在服務科技類小企業方面,南京銀行實現了提質增效。2015年,該行創新服務載體,與省、地科技主管部門、省再擔保集團、經信委、金融辦、人才辦及科技園區等聯合舉辦“鑫智力杯”創新創業大賽,為科技創新企業集中搭建起一個全方位的展示與服務平臺,連續六年吸引超5000家科技企業參賽,為數千家企業提供超百億元的貸款。2019年,該行聯合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地方科技部門、監管部門等,以“政銀主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模式開啟“鑫高企”金融服務直通車活動。兩年來,“直通車”相繼駛入蘇州、常州、泰州、徐州等地,累計服務近6000家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近300億元。2020年,該行又攜手江蘇省知識產權局一起聚焦知識產權金融,推出“知鑫服務直通車”活動,首站從蘇州發車,輻射全省。目前,知識產權金融服務超1000家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超30億元。2020年末,該行發布“政銀園投”新模式,既是“鑫智力”品牌的全面升級和展示,也標志著南京銀行科技金融的全新起航。
南京銀行持續推進“百行進萬企”升級擴面行動,積極引導分支機構與地方政府聯合采用集群式對接企業,深入客戶開展小微金融服務專題調研等,并加大渠道宣傳,深化活動推進實效。到2020年末,江蘇省內154個銀行網點近600名從業人員參與,對近15000戶小微企業進行了全面走訪對接,為下一步提供差異化的信貸服務奠定基礎。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南京銀行也在不斷貢獻力量。南京市高淳區磚墻鎮,從以往的經濟薄弱到現在的穩步向好,就得益于“興鄉村、鑫服務”和“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專項服務行動的開展。2020年,為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南京銀行部署啟動專項服務行動,引導各經營機構積極主動對接試點鄉鎮政府,選取當地政府支持的相關產業進行走訪調研,“一鎮一策”,為試點地區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綜合化金融服務。到年末,已實現省內19個試點鄉鎮涉農業務的全面覆蓋,授信總額達21億元,貸款余額12億元。在“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專項行動中,聯絡對接3127戶企業,向112戶聯建企業提供了授信支持。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