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兌”到“轉型”的蛻變 銀行理財踏上差異化發展道路
2020年是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關鍵一年。雖然“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延遲至2021年年底,但是凈值化轉型的步伐絲毫沒有放緩。
普益標準研究員劉龍澤認為,在資管新規與理財新規確定的監管格局下,未來,銀行理財規模將告別無序擴張,凈值型產品將進一步增加,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將持續增強,行業由“大資管”走向“真資管”。
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加速
2020年以來,在監管政策的要求下,存續的不合規的老產品不斷去化,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出現較明顯的下滑。
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國34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共59068款 ,較2019年減少8817款。其中,全國性銀行(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減少數量最多,較2019年末減少5509款,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分別減少1409款和1899款。
統計數據進一步顯示,2020年,全國35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69995款,較2019年減少11157款。其中,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較2019年減少24302款;凈值型理財產品較2019年增加13145款。
“雖然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至2021年年底,但并不意味著資管業務改革出現方向變化,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將進一步加速,凈值型產品發行節奏還會有所加快。”劉龍澤指出。
數據顯示,資管新規以來,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不斷增加。經過2019年的經驗積累和系統完善后,2020年凈值型產品的發行速度進一步加快。2020年全年共計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28575款,下半年以來,單月發行量基本穩定在2500款以上。
轉型道路上逐漸分化
隨著銀行理財轉型的不斷推進,傳統老產品正在逐步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是凈值型產品,銀行理財正逐漸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劉龍澤預計,未來銀行理財規模將告別無序擴張,凈值型產品將進一步增加,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將持續增強,在統一的監管標準下,各資管機構將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各類銀行亦將在轉型的道路上逐漸分化,差異發展,銀行資管機構的市場集中度或將進一步提升。
“未來,銀行理財的競爭將不再是價格的競爭,而是風險管理能力、投資能力、服務能力的競爭,市場更趨于專業化、細分化、特色化,在這一過程中,大型銀行基于豐富的渠道資源、強大的資金實力、專業的人才儲備向著全產品體系、全服務類型的業務方向發展,而小型銀行受制于自身的實力與影響力,將朝著小而精的業務方向發展,甚至部分銀行將退出理財業務,轉做代銷服務。與此同時,銀行還面臨著來自于證券、基金等資管機構的競爭,這需要銀行在轉型路上早日厘清定位,找準方向,全力出擊。”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