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基金總經理任少華:公募一定要為投資者賺錢
◆公募一定要為投資者賺錢,不然我內心會很難受。
◆與其花心思去打造一兩個明星基金產品,不如踏踏實實的把每只基金的業績做好。
◆我特別希望做一個基金公司,能有自己的特色,能做出不一樣的東西來。
財信網訊(記者 趙琦薇)學過哲學,念過法律,做著投資;根在鎮江,家在蘇州,業在上海。在東吳基金總經理任少華身上,你很容易感受到那種跨學科的知識沉淀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哲學教會了我學習、生活的方法,投資時也能跟著市場變化,不會去走極端;碩士讀的法律,所以做事比較嚴謹。”任少華坦言,豐富的學習經歷對他后來從事的投資工作幫助很大。
眾所周知,投資是個很費腦子的工作,雖然早已習慣了上海快節奏的工作,但閑暇時任少華尤愛在蘇州的園林間徜徉。
在東吳基金十周年之際,任少華先生接受了《大眾證券報》面對面的專訪,聊起了公募業務、公司藍圖以及他做 “教授”的點點滴滴……
“公募就要為投資者賺錢”
“我17歲就離開了老家鎮江,現在家在蘇州。”雖然任少華笑稱自己早已成了蘇州人,但我仍能感覺到他骨子里那份鎮江人與生俱來的性格:低調進取有骨氣。
“公募一定要為投資者賺錢,不然我內心會很難受。”或許正是基于對投資者負責任的態度,任少華履任東吳基金總經理后,就在公司推行絕對收益理念。
“來東吳之前我在券商是管自營的,自營很看重絕對收益,要能持續賺錢,而不希望今年賺個200%;明年虧30%,波動太大。”任少華解釋說,“后來我把這種理念和機構溝通后發現他們也很喜歡。有人說東吳現在似乎沒有明星基金產品,我覺得做事和做人一樣,還是要低調務實一些,與其花心思去打造一兩個明星基金產品,還不如踏踏實實的把每只基金的業績做好。”
銀河證券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東吳旗下的基金產品收益相當穩健,截至8月22日,東吳新產業、東吳嘉禾優勢、東吳內需增長、東吳中證新興產業等多只產品進入行業前1/4。其中,東吳嘉禾優勢不僅持續領跑同類型基金(1/43),成立以來已為投資者帶來了高達241.24%的可觀回報。
“現在發新基金的尾隨傭金太高,成本都養不活基金經理,與其頻發新基金還不如把現有的基金業績做好。”任少華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今年以來,東吳僅僅新發了兩只基金產品,其中一只還是債券類(東吳中證可轉債)。
談及公募業務的未來,任少華表示將主要拓展兩條產品線。“一是傳統強項‘消費+成長’;二是絕對收益風格。”
“三位一體”造特色
作為一家基金公司的掌舵人,任少華對于理想中基金公司的構建自有一幅藍圖。
“我希望一個基金公司有自己的特色,能做出不一樣的東西來。”任少華對記者詳細闡述道,“我國一直以來金融管制比較嚴,所以以前培養出來的金融企業都是清一色的,同質化的。現在有創新,管制也在放松,以后分化會漸漸加大。”
任少華認為未來公募的集中度會提高,前十家公司,前五家公司所占的公募資產比重會加大,其他公司會通過搞一些特色化的東西走差異化路線。“從國外基金公司的演變來看,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也就那么幾家嘛。”
談及對東吳基金的規劃,任少華把它概括為“三位一體”。
“公募這一塊希望通過業績提升后打造品牌;專項業務,也就是現在的子公司,服務于實體經濟;第三塊專戶,將來希望做成類似于私募的投資平臺,服務于高凈值客戶。”據任少華介紹,東吳基金現在的子公司規模不大,約100億,但由于通道業務少,多數是平臺業務,盈利能力還不錯。
“未來子公司的發展方向主要是:1、服務實體經濟的平臺業務;2、做資產證券化,這是個重點方向;3、和東吳證券合作,做股票質押。”任少華如是說。
請叫我“任教授”
二十幾年的投研歷練,任少華顯然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關于投資的理論架構,談來如數家珍。可記者更感興趣的是,如果不做投資,他會去做什么呢?
“我特別愛當老師。”整個對話中,這句話任少華說了兩次,目光中飽含向往和熱情,可見他對教師這個職業是多么的由衷喜愛。
“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吧,我喜歡靜。”任少華說自己閑來無事的時候就喜歡看看書,發發呆,喝喝茶,到蘇州的園林里走一走,會感覺整個身心都得到了最好的凈化。
“其實我現在已經在做了。”任少華坦言,他目前在大學擔任兼職教授,每年都會搞幾場講座,和學生們分享自己對投資的理解和實踐經驗。
做老師,任少華是絕對有這個資本的。他本科讀的哲學,碩士學的法律,博士攻的經濟,跨學科的積淀賦予了他更廣博的視野和資本。
“哲學,平衡、辯證、科學,人不容易走極端;法律呢,比較嚴謹,這些都是一個投資人本身需要的。”誠如任少華所言,沒有哲學的眼光和嚴謹的作風,不跟著市場去變,不遵循市場規律,是很難做好投資的。
工作之余,他說自己看的書比較雜,純專業方面的,現在會看一些量化、模型方面的書籍。“非專業類的,我最近在看一本《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萊因哈特寫的,還不錯,主要是想看看以前市場不好的時候,遇到危機怎么來處理的。另外就是看一些歷史方面的傳記。”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