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郵政局出手“反內卷” 快遞行業迎來價格修復
8月14日,國家郵政局公布的郵政行業運行情況顯示,今年1—7月,郵政行業業務收入及單量均呈增長態勢,但單票價格出現下滑。為避免“價格戰”給企業發展帶來惡性循環,國家郵政局近期采取多項舉措,嚴厲打擊“低于成本價”行為,快遞行業亦紛紛響應,多地陸續上調單票價格,保證企業利潤,將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技術研發、服務升級、流程優化、品牌建設上。
前7個月快遞業務量價齊升
14日,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7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7月份,郵政行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完成1449.8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快遞業務收入完成1206.4億元,同比增長8.9%。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完成177.9億件,同比增長12.6%。其中,快遞業務量完成164.0億件,同比增長15.1%。
1—7月,郵政行業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0180.7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8394.2億元,同比增長9.9%。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223.0億件,同比增長16.2%。其中,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120.5億件,同比增長18.7%。同城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92.6億件,同比增長6.5%;異地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004.3億件,同比增長19.9%;國際/港澳臺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23.6億件,同比增長19.2%。
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仍是快遞業務的“主力軍”。1—7月,東、中、西部地區快遞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74.0%、15.5%和10.5%,快遞業務量比重分別為71.5%、19.4%和9.1%。其中,廣州市快遞處理量達130.27億件,位列首位;金華(義烏)市快遞處理量119.81億件,位列第二。
與去年同期相比,東部地區快遞業務收入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快遞業務量比重下降1.4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快遞業務收入比重上升0.5個百分點,快遞業務量比重上升0.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快遞業務收入比重上升0.3個百分點,快遞業務量比重上升0.5個百分點。
“價格戰”仍是競爭的主要手段
招商證券研報顯示,今年前5月,快遞業務單價為7.5元,同比下降8.2%,其中一季度快遞業務均價7.7元,同比下降8.8%;4—5月快遞業務均價7.3元,同比下降7.3%。受行業價格競爭加劇影響,價格跌幅較2024年擴大。
順豐控股披露的6月業務數據顯示,今年6月,公司實現營收199.62億元,同比增長14.24%;業務量14.60億票,同比增長31.77%;單票收入13.67元,同比下降13.32%。今年1月,順豐的單票收入尚在15元以上,為15.61元。
圓通速遞今年6月實現快遞產品收入55.27億元,同比增長11.35%;業務量26.27億票,同比增長19.34%;快遞產品單票收入2.10元,同比下降6.69%。今年1月,圓通的單票收入為2.35元。
申通快遞今年6月實現快遞產品收入43.41億元,同比增長10.15%;業務量21.84億票,同比增長11.14%;快遞產品單票收入1.99元,同比下降1%,跌破2元。今年1月,申通的單票收入尚為2.06元。
韻達股份今年6月實現快遞產品收入41.49億元,同比增長2.77%;業務量21.73億票,同比增長7.41%;快遞產品單票收入1.91元,同比下降4.50%。今年1月,韻達的單票收入尚在2元以上,為2.02元。
政策出手“反內卷”
“單價持續走低直接沖擊快遞員群體收入和末端服務質量,進而引發客戶流失的連鎖反應。”業內人士指出,價格戰帶來的惡性循環不僅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更可能影響快遞行業的健康運行。
7月20日,國家郵政局發布《關于規范快遞市場競爭秩序的提示函》,嚴厲打擊“低于成本價”行為,并將此納入企業信用評價。隨后,為了推動解決“內卷式”競爭等突出問題,維護好行業良好發展業態,7月29日,國家郵政局召開快遞企業座談會,就多項突出問題整治,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進行座談交流。
北京市快遞協會隨即于8月5日發布《倡議書》,杜絕通過不合理低價爭搶市場份額;摒棄“價格比拼”短視思維,避免陷入 “利潤為負—品質下降—消費者流失”的惡性循環;將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技術研發、服務升級、流程優化、品牌建設上。
此外,義烏、廣東兩地快遞行業也相繼出臺“反內卷”政策。義烏市郵政管理局召開會議,將快遞價格在1.1元/票底價基礎上漲價0.1元/票至1.2元/票,自7月18日起生效。有消息顯示,8月5日起,廣東省快遞底價整體上調0.4元/票,均價漲至1.4元/票以上,基層網點派費增加0.1元/票。省內各快遞企業經品牌總部同意,各家均不得低于1.4元/票成本價攬收。
申通快遞近期在接受調研時表示:“‘反內卷’形勢下對于旺季快遞價格有一定的正向引導作用,但具體還要看政策變化、行業趨勢以及快遞市場需求的情況。”
記者 朱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