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仍未回歸低位 豬肉價格六月初上漲兩成
在2月底出現觸底回升后,老百姓菜籃子的常見菜品豬肉的價格自5月以來出現加速上漲,6月初的批發價更是同比增長超20%。業內人士表示,豬肉價格的持續上漲主要由于部分公司尚未完全消化去年冬季疫病對成本的影響,三季度生豬市場價格或仍維持較好的表現。
豬肉價格4月起回升
《大眾證券報》記者查閱多家生鮮電商平臺發現,近期豬肉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上漲。以冰鮮帶皮前腿肉、小里脊等主要品種為例,盒馬鮮生平臺上,日日鮮冰鮮帶皮前腿肉300克裝每盒價格由4月份的5.76元漲至9.8元,日日鮮小里脊170克裝的價格由4月份的9.55元漲至12.9元。另一生鮮平臺叮咚買菜也在近期上調了冰鮮豬肉的售價。其中日日鮮小里脊170克裝的價格由此前的9.9元漲至13.8元,前腿肉、后腿肉等價格也出現了明顯上漲。
就在本月初,在河北某農貿市場,當消費者得知帶皮肉前一日還是12元/斤,當日已漲至13元/斤時,不禁感嘆肉價上漲太快,攤主則表示:“最近拿貨一天一個價,今天13元一斤嫌貴不買,說不定明天就14元一斤了。”
事實上,自今年4月起,豬肉價格便開始顯著回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3%,其中畜肉類價格下降3.2%,但豬肉價格上漲1.4%,影響CPI上漲約0.02個百分點;不過,從1至5月平均水平來看,豬肉價格漲幅較上年同期仍下降5.1%。
6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5月份CPI顯示,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3%。其中豬肉價格上漲4.6%,影響CPI上漲約0.05個百分點。豬肉價格的大幅上漲,直接將1至5月的平均漲幅拉高至上漲1.1%,影響CPI上漲約0.01個百分點。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5月以來,豬肉批發均價已連續三周上漲,且環比漲幅逐周擴大。最新周度報告顯示,5月31日—6月6日當周,全國豬肉批發均價為23.28元/公斤,環比漲7.3%,同比漲20.7%。
去年冬季疫病拉高成本
豬肉價格迅速上漲的背后,是生豬價格的拉升。
牧原股份的生豬銷售簡報顯示,今年以來,商品豬銷售均價自1至2月的13.84元/公斤逐步攀升至5月的15.52元/公斤,公司商品豬5月份銷售均價較4月份上升4.86%。
新希望披露的銷售簡報顯示,公司商品豬銷售均價自今年1月的13.30元/公斤攀升至今年5月的15.42元/公斤,其中5月份環比變動1.92%,同比變動8.59%。
機構數據顯示,上一輪周期(2018年—2024年初)中,養豬行業所經歷的虧損時長與虧損深度皆遠超歷史周期,豬肉價格或仍將持續攀升。
涌益咨詢數據顯示,截至6月6日,出欄的自繁自養肥豬成本約13.72元/公斤、外購仔豬育肥的肥豬成本約12.43元/公斤,分別較2024年一季度每公斤的平均成本下降約1.07元和1.80元,較2023年四季度下降1.70元和3.72元。雖然多數上市公司成本呈現出持續下降態勢,部分龍頭公司成本下降相對顯著,但也有部分公司尚未完全消化去年冬季疫病對成本的影響,目前成本仍處相對偏高水平。
涌益咨詢和卓創資訊發布的5月能繁母豬存欄環比變化情況顯示,兩家機構監測到的5月能繁母豬存欄量環比分別增長0.73%和0.71%,環比增速較上月分別下滑了0.2個百分點和2.9個百分點。據涌益數據反饋,5月能繁母豬存欄增幅放緩主要是由于前期想補欄能繁母豬的豬場已在上半年陸續補欄完成,同時中大型豬場目前仍偏謹慎,多數規模豬企母豬數量變化不大,少部分企業微增,部分受資金或疫病影響有少量減產。
多家上市公司表示不急于擴充產能
不過,雖然豬肉價格持續上漲,但不少公司仍保持謹慎的態度。牧原股份近期在接受調研時表示,近期公司適當提升能繁母豬數量,提高母豬舍利用效率。后續公司會結合外部市場行情、內部生產經營及資金情況,合理規劃能繁母豬數量。公司采用多批次連續生產的模式,考慮到豬群的整體流轉規劃,不會出現長期壓欄情況。公司始終堅持穩健生產,不通過預測豬價調整生產、銷售節奏。
對于豬價上漲原因,牧原股份表示,一方面是前期生豬去產能效果的逐步顯現,另一方面可能是二次育肥、壓欄等因素的短期擾動。長期來看,今年二、三季度生豬市場價格將維持比較好的表現。公司不過度預測價格波動,而是依靠內部的技術創新、生產管理,不斷降低養殖成本,通過低成本優勢獲取更多利潤。
新希望則表示,短期的豬價肯定會有波動,今年豬價漲得比較早,跟去年北方疫情有關系,也跟二次育肥的操作有關系。對于20元/公斤的豬價能不能維持一年,公司執行總裁陶玉嶺表示,其個人持謹慎樂觀態度。公司今年對整體出欄規模是以穩定為主,更多聚焦于把養豬的經營能力提升起來。當前市場上還存在做二次育肥來投機的群體,會影響一些短期的肥豬供給,所以今年三季度豬價不會很低,但如果大家都去博弈某個時點的行情時,那么機會也就不存在了。公司短期不會大幅度地上產能上規模。
記者 朱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