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個館奔赴一座城 旅游市場刮起“文博風”
到北京國家博物館看課本里提到的的四羊方尊、到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看神秘的太陽神鳥金飾、到蘭州甘肅省博物館看中國旅游的標志馬踏飛燕……旅游市場刮起了“文博風”。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和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共接待游客近4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博物館成為熱門“打卡點”
“國博的預約有沒有技巧?”“陜博怎么刷都不膩。”“西安博物院推薦嗎?”某旅游愛好者的交流群里,關于各地博物館的參觀交流越來越頻繁,熱門博物館的預約技巧、冷門博物館哪些文物值得一看、需不需要請講解等信息都是大家關注的的焦點。
近年來,隨著文旅深度融合的推進,逛博物館成了人們“打卡”一座城的重要選項,更有不少游客奔著一個博物館、一件書本中看到的文物來到一座城市。
記者從旅行平臺攜程了解到,今年以來,國內游客博物館門票的預訂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04%,每10個預訂景區(qū)門票的人里,就有1人預訂了博物館門票。北京、開封、西安、成都、沈陽、南京等地成為國內文博游熱門目的地。
除了熱門的國家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等,越來越多的游客也將目光投向了小眾寶藏博物館上。數據顯示,今年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博物館訂單量占比達到三成,高出去年7個百分點,荊州博物館、濰坊風箏博物館、青海藏文化博物院、自貢鹽業(yè)歷史博物館等以往知名度不高的博物館如今也相繼“出圈”。其中,青海藏文化博物院訂單量同比增長208%,濰坊風箏博物館訂單量同比超6倍增長。
“老外”來中國也越來越愛逛博物館
除了國人愛逛博物館,越來越多外國游客也開始通過參觀博物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博物館成為了中國的名片。
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外國游客預訂國內博物館訂單量較去年全年增長10倍,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美國、泰國的游客成為“主力軍”。
而為了更方便地對外宣傳博物館展品,不少博物館聯合旅行平臺推出了多種語言的景區(qū)服務等。
今年4月,攜程聯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舉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務平臺”發(fā)布活動,為兵馬俑景區(qū)提供24種語言、39個國家和地區(qū)、29種貨幣的線上便捷購票渠道;同時,為助力景區(qū)智慧化服務提升,攜程還為景區(qū)提供海外版自助在線購票系統,滿足外籍游客現場購票的服務需求。
數字化助力文旅深度融合
如今看展逛館已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各地博物館也不斷融合先進技術,用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文物“活起來”。
記者從多個文旅部門了解到,多地運用數字化手段創(chuàng)新藝術表現形式,充分利用文化設施和旅游服務場所搭建數字化文化體驗場景。國家圖書館打造“5G全景VR《永樂大典》”,為讀者提供數字化觀展服務;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借助數字化技術,如青銅鑄造模擬、裸眼3D大屏和沉浸式數字體驗廳等,讓觀眾可以通過沉浸式數字體驗廳,體驗商王武丁時代的盛景,感受商代的環(huán)境、盛大的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此前在探討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時表示,就旅游來看,傳統的旅游資源主要是為觀光旅游服務的,隨著走馬觀花式的旅游逐步發(fā)展為體驗式旅游,旅游資源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借助視覺、沉浸、生成等數智技術,景區(qū)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故事線索,打造景區(qū)獨有的、在地性的主題IP,設計集主題性、人文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場景空間、互動環(huán)節(jié),讓文化和旅游借助數智技術實現了更好的融合。
記者 朱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