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旅行數據出爐 八成游客自駕出行 小縣城帶來新增量
今年的“五一”假期,旅行熱度再度得到升溫。文旅部近日發布測算數據,2024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95億人次,同比增長7.6%,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28.2%;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668.9億元,同比增長12.7%,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3.5%。綜合數據顯示,今年的“五一”假期,八成游客選擇自駕出行,租車出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中小城市及縣域旅游成為旅游市場的新增量。
自駕游越發受歡迎
交通運輸部預測數據顯示,今年的“五一”假期,日均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達2.7億人次以上,超過2023年、2019年的同期水平,自駕出行比例將達到八成以上。
這一預測在旅行平臺的數據報告中得到了驗證,攜程租車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國內租車自駕訂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30%,新客占比為45%;海外租車訂單的新客占比60%,同比翻番。人均租車花費同比上漲10%,海外租車訂單量同比增長132%。
大部分用戶租車自駕游的時間在1天到5天之間,更有用戶在假期租一輛車開啟為期兩個月以上的自駕旅程,一位來自廈門的“80后”女性用戶“五一”期間在大理租了一輛SUV,租期67天,自駕里程或將達到兩萬多公里。
租車自駕的整體用戶群體呈現年輕化趨勢。數據顯示,“五一”假期,“80后”“90后”仍是租車自駕出游的主要群體,其中,“80后”占比41.7%,“90后”占比34.8%;逐漸邁入職場的“00后”開始嶄露頭角,租車占比為10%,較去年同期增長20%。
攜程研究院行業分析師方澤茜認為,從今年春運就能看到,節假日出行發生結構性變化,自駕出行占比達八成,背后原因是自駕出行具備低成本、便捷性、靈活組合等優勢,越來越受到消費者歡迎。今年“五一”節前,臨期機票價格“跳水”,或也受到自駕出行人數增長的影響,分流了航空旅客流量。
三線及以下城市成熱門目的地
這個“五一”假期,除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傳統的熱門城市旅游目的地,中小城市及小縣城的魅力也被發掘。
訂單量增幅數據顯示,一二線城市小于三四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小于縣域市場。揚州、洛陽、秦皇島、泰安、上饒等比較熱門的三四線城市,旅游訂單量平均增長11%;安吉、桐廬、都江堰、陽朔、彌勒、義烏等熱門縣域旅游目的地,旅游訂單量平均增長36%。
攜程研究院行業分析師王亞磊表示,此前的“五一”假期旅游前瞻預測中,游客預訂行為已顯示出縣域市場的增速跑贏全國大盤,為旅游市場帶來新增量的趨勢。節后的整體數據更加印證了這一觀點。從原因來看,王亞磊分析認為,下沉市場基數較低,增長空間更大。同時,游客追求更松弛和更具性價比,加速了下沉趨勢。相比一二線城市的“人擠人”,下沉市場為游客身心放松地度過假期提供了可能。而且,相比一二線城市假期高企的住宿、餐飲費用,下沉市場也更有性價比。數據顯示,“五一”假期,縣域市場酒店間夜均價僅為一二線熱門城市均價的一半。
旅游市場下沉背后是中國旅游市場的客源地和目的地更加多元,以及旅游市場供給側、需求側的結構性變化。從需求側看,消費者避免“人從眾”的心態更為明顯,從一二線中心城市向三四線甚至縣城走,日后將愈發普遍。從供給側看,高鐵等交通基建的完善,提高了三四線及縣域市場與中心城市的直達性。同時,下沉市場的旅游供給也在不斷完善,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12月以來,10個省級行政區共新增127家4A級景區,其中65%都分布于縣城及縣級市。
入境游訂單同比增長翻番
伴隨出入境便利化措施的落地,中國與世界的連接更加緊密。“五一”假期,出入境旅游訂單量增速高于國內游。
出境游方面,今年“五一”假期,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日韓等短途國家是出境熱門目的地,長途出境目的地主要是美國、澳大利亞、英國;中東地區國家如阿曼、沙特、科威特等出境游訂單量同比增長超3倍,遠途國家中西班牙、土耳其、奧地利、斯洛文尼亞、意大利、格魯吉亞等出境游訂單量同比增長超1.5倍。
入境游方面,免簽政策效應顯著,中國單方面免簽的12國及相互免簽的新加坡、泰國,累計入境游客人次同比增長約2.5倍。
近期,隨著國內多條直飛墨西哥、巴西等地航線的開通、復航,中國游客探索世界的腳步將更遠,更多國家的旅游業將受益于中國游客的增長。
攜程研究院認為,今年“五一”假期,人氣爆棚的同時,也發生部分景區接待能力不足、游客負面情緒較重的問題。可以預期,旅游市場增速將逐步平緩,而隨著旅游市場的下沉趨勢及入出境旅游的發展,更加考驗國內旅游市場的發展質量:一二線目的地如何在高位基礎上創新旅游項目,持續增強吸引力;三四線及縣域市場如何應對暴漲的客流。速度降下來,質量提上去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旅游市場的主旋律。
記者 朱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