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五一”假期旅游熱度攀升 春日出游激發文旅消費增長
清明3天假期剛過,“五一”假期的出游熱度已經升溫。旅行平臺攜程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國內酒店搜索熱度為2019年同期的2倍,“五一”假期辦簽交易額已超過2019年同期。
4月9日,文旅部發布《關于開展2024年“5·19中國旅游日”活動的通知》(下稱《通知》),決定開展2024年“5·19中國旅游日”系列活動,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宣傳旅游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成長方式,滿足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需要。
清明假期山岳景區訂單量增長770%
春暖花開、萬物復蘇,人們的旅游熱情也逐漸高漲。文旅部測算數據顯示,清明3天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1.19億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1.5%;國內游客出游花費539.5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12.7%。
攜程發布的《2024年清明節假期出游總結》數據顯示,不少旅客選擇利用假期出游放松身心,清明3天假期,國內本地游、周邊游訂單量分別同比增長211%、350%;回鄉祭祖傳統帶熱鄉村微旅游,鄉村游訂單量同比增長239%;山岳類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770%,黃山風景區、泰山風景區等頻頻上熱門;賞花類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391%,洛陽牡丹節、林芝桃花節、天津海棠花節、南京梅花節、伊犁杏花節等多地的花卉節帶動目的地旅游熱度倍增。
除了到景區旅游,露營、騎行、攀巖、放風箏等戶外活動也受到不少人的歡迎,呼和浩特風箏藝術節、千島湖環湖騎行、房車露營等“野”游成為不少人假期的“打開方式”;此外,作為最簡單的戶外游選項,公園里也“長滿了人”,攜程平臺上,公園類景區搜索熱度同比增長超過30%。
交通運輸部預計,清明假期,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超過7.5億人次,日均超過2.5億人次,較2023年同期日均增長56.1%,較2019年同期日均增長20.9%。其中,公路人員流動量預計超過6.9億人次;鐵路客運量預計4974.3萬人次,日均1658.1萬人次,較2023年同期日均增長75.3%,較2019年同期日均增長20.7%。攜程數據顯示,清明假期內,國內租車訂單量同比增長240%,86%的訂單為跨城出行。
酒店方面,去哪兒發布的數據顯示,清明假期首日,國內熱門城市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近2倍;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四川位列熱門目的地前五。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小地方”頻頻“出圈”,有效帶動了當地文旅消費的增長。去哪兒數據顯示,以小城市為目的地的機票提前預訂量同比增長七成。近期以麻辣燙“出圈”的甘肅天水繼續火爆,清明假期北京至天水的火車票部分車次商務座和一等座早早售罄,當地酒店預訂量增長12倍,位于天水的麥積山景區門票早早提前售罄。據估算,吃一頓天水麻辣燙帶動當地交通、住宿等消費650元;體驗一次泉州簪花帶動當地交通、住宿等消費900元。
5月將迎“中國旅游日”主題月活動
“春日經濟”的消費熱度并未隨著清明假期的結束而降溫。《大眾證券報》記者從攜程了解到,“五一”假期出游的熱度已經開始升溫。
攜程方面人士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7日,“五一”境內酒店搜索熱度與2023年同期持平,約為2019年同期的2倍;境內機票搜索熱度同比增長近20%,較2019年同期增長近30%。中長線旅游成為“五一”假期的主角,搜索量占比達到56%。
清明、“五一”出游熱情高漲的背后,是人們對于親近自然、放松身心需求的釋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在報告的指引下,各地、各部門積極組織活動,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
為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宣傳旅游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成長方式,滿足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需要,4月9日,文旅部發布《通知》,各省(區、市)選擇一個城市作為主會場,圍繞2024年主題,開展各類宣傳推廣活動,推出各類文化和旅游惠民措施。
主題周活動方面,《通知》要求各地深入挖掘旅游六要素內涵,選擇六大城市開展文化和旅游特色活動。以六城接力的形式,一城一主題,依次以“吃——住——行——游——購——娛”為主題開展倒計時活動。
據悉,整個5月期間,各地都將圍繞“5·19中國旅游日”開展主題月活動。各地將集中組織文化和旅游惠民活動,推出多種形式的文化和旅游惠民措施,包括發放文旅消費券,推出多種形式的優惠措施、公益性文藝演出,公共文化場館擴大開放等文化惠民措施。同時,鼓勵各地結合地域特色,利用電商平臺、出行平臺和在線旅游企業等開展文化和旅游惠民活動宣傳。此外,各地文旅部門要積極開展“文明旅游 美麗中國——百城千景在行動”主題宣傳實踐活動,引導文明旅游示范單位、A級旅游景區、星級旅游飯店等廣泛參與,倡導“文明餐桌”“綠色旅游”,加強出境旅游安全文明提醒,營造文明旅游濃厚氛圍。
記者 朱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