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家代表房企前10月拿地環比增近六成
本報訊 中指研究院日前發布了今年前10月房企拿地情況。受熱點城市高總價地塊和上月低基數影響,10月50家代表企業拿地總額環比增長59.6%。
前10月拿地總額同比下降10% 降幅收窄
據中指研究院數據,1-10月,百強企業拿地總額為10107億元,同比下降10%,降幅較1-9月收窄7.9個百分點;百強房企拿地門檻值為2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8億元;百強房企招拍掛權益拿地總額占全國300城土地出讓金的比例為52%。
受熱點城市高總價地塊和上月低基數影響,10月50家代表企業拿地總額環比增長59.6%。10月,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城市均有高總價地塊拍出,特別是上海市徐匯區龍華街道地塊成交價高達240億元,是2021年集中供地以來起價最高的地塊,該地塊由中海聯合體競得。高總價地塊及頭部央國企積極拿地,疊加上月低基數影響,帶動代表企業本月拿地規模創7月以來新高。分企業來看,中海、華潤、保利、鐵建等央國企拿地規模較高,單月拿地金額超90億元,綠城、龍湖、大家等混合所有制企業和民企亦有投資。
中海、保利、華潤占據前三
從新增貨值來看,中海地產、保利發展、華潤置地占據榜單前三位。2023年1-10月,中海地產以累計新增貨值2127億元占據榜單第一;保利發展、華潤置地緊隨其后,累計新增貨值規模分別為1644億元和1551億元。十強企業2023年1-10月新增貨值總額12569億元,占百強企業的42.6%;百強企業新增貨值門檻為107億元。
頭部企業以銷定產、量入為出。如華潤、招商等多家房企提出堅持 “以銷定產”、“量入為出”原則,以保持投資效率和經營穩健。在拿地布局上,頭部企業聚焦核心城市。10家頭部房企中,基本都提出投資聚焦核心城市。2023年1-10月,10家頭部房企中,7家房企前十城市拿地金額占比超過95%。從出現頻次看,一線城市中,上海和北京出現次數較多,分別為10次和6次;二線城市中,杭州、南京、西安分別出現7次、7次和8次。
長三角地區拿地金額領跑全國
從各城市群拿地金額來看,長三角地區領跑全國。2023年1-10月,長三角十強企業拿地金額2683億元,居四大城市群之首。其中,綠城中國拿地金額為435億元,位居長三角企業拿地金額榜首;京津冀十強企業拿地金額967億元,反超粵港澳大灣區位列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十強企業拿地金額903億元,位列第三。拿地面積來看,長三角十強企業拿地面積以1242萬平方米位居四區域首位。
從重點城市拿地金額十強房企來看,央企國企仍是主力。中海地產、保利發展等全國性龍頭企業仍在多個重點城市廣泛布局,央國企參與熱度較高,重點城市拿地金額十強房企中有半數以上為央企國企,這與穩健型國央企的資金狀況相對較好有直接關系。
從全國住宅用地成交總價十強來看,10月入榜地塊成交金額門檻為35億元。入榜地塊中,上海共入榜4宗地塊,總成交金額為419億元;北京入榜3宗地塊,成交價分別為76億元、54億元與40億元;南京入榜2宗地塊,成交價分別為69億元與35億元;廣州入榜1宗地塊,成交價為60億元。
對于近期已有成都、濟南、合肥、廈門等地實際落實 “取消土地限價”等政策。中指院認為,此時取消土地地價上限,預計將對土地市場情緒產生一定積極影響。熱點城市的核心地塊熱度或升溫,但地王恐難頻現。核心城市中小房企拿地壓力加大,資金實力較好的央國企拿地機會增加。分化仍在,非核心地塊回溫有限。多數城市土拍延續低迷態勢,這些城市或區域的土拍情緒扭轉仍依賴銷售端恢復程度,土拍規則調整對市場的帶動效果或有限。 蘭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