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觀點】2023年赤字率有望超過3%,財政如何刺激經濟?
出口弱化、消費低迷、房地產不振,2023年中國經濟動能在哪?如何挖掘增長潛力?
1月5日,在百度財經智庫、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獨家出品的【硬觀點】直播中,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合創始人劉元春介紹,根據該團隊收集的30多家機構的宏觀預判,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1.8%,將下滑超過1個百分點,同期全球貿易增速只能達到1.3%左右的水平。在全球貿易超調、加速回落的大背景下,預計中國2023年的出口增速也將從2022年的百分之八點幾回落至百分之二三左右。
同時,劉元春也指出,中國出口不一定會非常悲觀。據三十多個團隊預計,2023年的全球物價水平可能從超7%的增長回落到6%左右,仍處于較高水平。而中國的物價、出口價格指數不可能明顯回升,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競爭紅利在2023年可能會得到進一步展現。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也指出,雖然歐美發達國家的需求會出現一定放緩甚至收縮,但明年的中國出口可能會更多地體現為“東方不亮西方亮”。某些方面,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也可能具有較強的快速應對能力。

實際上,目前,對于中國2023年的整體經濟表現,各家機構的觀點也有所不同。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10月的預測,全球經濟1/3左右的國家將在2022年或2023年發生經濟萎縮。中國、美國和歐元區將繼續處于增長停滯狀態。彼時,考慮到防疫封鎖限制,IMF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為4.4%。而12月初,中國防疫政策發生重大調整,目前,國內外經濟學家們的預測則分化為4%-5%和5%-6%兩大陣營。
如何提升中國經濟的增長空間?劉元春指出,目前經濟通貨緊縮的壓力已經全面顯現,供過于求的現象也在出現。重啟經濟過程中,必須從總量和結構性來補足居民收入的一些缺口。2023中國擴大內需的經濟戰略必須實現擴消費與擴投資的平衡。而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要靠創新,尤其是過去布局十年以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數字化產業升級。
刺激消費,不會實行美國式全民收入補貼
此次直播中,華創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牛播坤指出,疫情以來,出口一直是中國國經濟增長中難得的亮點,但2022年下半年以來,中國進口和出口同比增速均有走弱的跡象。市場一致預期,2023年中國出口大概率會出現負增長。
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復蘇動能來自哪里?
目前,市場機構主要看好消費與政府投資,同時希望房地產行業能夠止跌回暖。此前,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預測,2023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低基數下將回升至6%左右;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增長7%-11%。
但消費方面,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1-11月,中國社零總額同比下降0.1%;另據人民銀行統計,2022年前三季度,居民存款比2021年底增加13.28萬億元,年底或突破16萬億元。牛播坤認為,把居民儲蓄轉化為消費,將是2023年中國重啟消費的核心命題。

對于當前的中國消費狀況,天風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商社行業首席分析師劉章明表示,根據該團隊12月做的16城市調研,中國醫藥物資擠兌已經顯著減少,疫情“波峰期已過、煙火氣漸旺”。元旦期間,酒店入住率出現明顯回升。百貨商場人流量提升,市內出行明顯恢復。但同時,跨省出行恢復較慢,影院恢復節奏較慢,年夜飯和企業年貨的預定訂單也較2019年有所下滑。他預計2023年的中國消費大概率會呈現弱復蘇狀態。
同時,劉章明判斷,未來中國消費會邊際轉好甚至越來越好。與旅游、聚會相關的業態,例如餐飲、電影、購物、調味品、酒類、交通、酒店、美容,都可能出現較好的增長。
對于如何進一步刺激國內消費,目前,學界對于政策選擇也有一些分歧:是直接補貼收入還是發放消費券?連平認為,由于中國民風節儉,社保體系不夠完善健全,針對居民發放現金最后可能會出現較高比例轉化為儲蓄,因此他更主張發放消費券。他建議,可以針對汽車、家電等特定大件的耐用消費品,推出一定力度的補貼和降價,直接向企業提供降價補貼。同時,從中長期考慮,要出臺增加就業、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舉措。
劉元春指出,考慮到中國國情,消費政策其實比投資政策復雜幾倍甚至幾十倍,一定要審慎研究。消費政策必須要有消費場景。如果疫情暴發很劇烈,人們都在居家,一般的消費政策不可能起到消費重啟和消費擴張的作用。消費政策必須選擇恰當的時點和有限的目標,比如在疫情高發時期,收入政策和消費政策首先是保證家庭正常的生活運轉秩序,而不是以擴內需作為目標。擴內需必須建立在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相對常態化的前提下。
劉元春強調,消費券是一種綁定效應,是必須進行消費才能獲得的補貼,而過去幾年,中國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實際低于名義GDP的增長速度,如果居民對當前收入和未來收入很悲觀,即使采取短期政策可能也難以產生短期的效應。而實際上,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居民收入增速不斷下滑,確已成為制約消費增長的一大因素。牛播坤也介紹,相較于中高收入人群,中國低收入人群工資的增速已經從8%下滑至接近0%。
對此,劉元春指出,GDP名義增速快速回落,收入收縮是必然現象。特殊時期,企業的資產負債壓力很大,優先控制成本,也出現大量“顆粒無收”的失業現象,以及一些超飽和就業中的“保工停薪”現象。過去幾年,政府的經濟刺激方案以擴投資、保市場主體作為落腳點,居民轉移支付力度實際上沒有強化。因此,在收入分配格局里,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持續壓縮。未來,必須從總量和結構性出發補足居民收入的一些缺口。通過中長期收入分配改革,改變“窮居民,富企業,強政府”的格局;以消費券、消費稅減免和購置稅減免作為短期刺激政策主體,再加上收入政策的直達方式啟動擴消費。
劉元春認為,中國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全民收入計劃,補貼達到公民每年收入近30%的水平。必須聚焦特殊人群、特殊項目,尤其針對邊際消費傾向比較大的人群,將彈藥用到最有效的項目上。例如可以針對一些特困人群、低保人群、農民工、小業主、大學生人群、失業率較高的人群進行專門補貼。此外,中國裝修周期是10-12年,今年是第二輪居民裝修周期開啟之年,可以針對中低收入階層的居住問題推出大刀闊斧的刺激方案,同時對新一輪居民的家裝以及與居住相關的耐用品等,進行新一輪的消費刺激。
直播中,專家們也強調房地產消費的恢復至關重要。連平指出,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房地產全面下行。房地產對于本輪經濟下行帶來的負面效應一點都不亞于疫情沖擊。目前,各類救市政策不斷出臺,金融支持也達到相當大的力度,未來更重要的還是銷售。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放寬限制需求的政策,以更多優惠而便利的條件來推動房市交易。
2023年赤字率不低于3%,中小企業會有更多獲得感
擴消費如此重要,那么,2023年的財政政策會主要圍繞促消費展開嗎?
劉元春認為,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財政部會議精神可以明顯看出,2023年的財政政策從赤字率、專項債、貼息方面會更加加力。財政政策會從過去以擴投資、保市場主體為主體快速向擴消費轉變。但擴投資依然是重要工作,擴消費并不意味著擴投資的縮小。
連平分析,2022年財政赤字率最初定為2.8%,但最終的實施力度大大超過這一數據。他預計2023年積極財政政策會更加明顯加力,領域還會擴圍。“2023年財政支出總體安排可能一點都不會比最近這一兩年來得低。總體應該基本和2020年的水平差不多。”
連平指出,最近幾年的財政赤字,包括廣義的財政赤字都有較為明顯的增加。但直到目前為止,政府部門杠桿狀況一直處在相對偏低的情形;未來應該提高政府部門杠桿水平,財政進行更多的擴張,以此幫助減輕企業、居民的債務壓力,從而支持實體經濟運行。
連平認為,2023年的赤字率有必要達到3%,甚至有必要達到3.2%。此外,預計2023年的專項債規模將達到4萬億的水平。除了地方政府舉債,還需要中央財政更多發力。
劉元春判斷,多重救市目標會要求財政赤字率不低于3%。此外,專項債主要用于基建投資和一些重要項目,2022年定的規模是3.65萬億元,實際發行規模4萬億。2023年需要考慮專項債規模是否維持在3.8萬億-4萬億間,因為投資不能停止,否則會爛尾。
“消費除了依托赤字率,還很重要的是特別國債要不要實施。”劉元春分析,2023年地方政府財政支撐力依然會偏弱,中央財政加力以及啟動一些特別項目會變得尤為重要。
對于發行特別國債,連平也認為,這不失為一個重要選項。近三年,地方政府專項債維持著較為強有力的發行狀態,接下來,杠桿水平更低的中央政府更有能力去舉債。而且,中央發行特別國債,市場定價和地方專項債也不一樣,可以相應減少還本付息的壓力。
2023年財政有望加力擴張,政策賦能中小企業也有望進一步加力。
劉元春指出,財政除了減稅降費還需要一些新思路,不僅在財政收入端發力,也在支出端做文章。比如針對一些中小企業的直補以及資金啟動出臺新政策。因此,2023年財政加力推出了貼息,這將有助于中小企業的重啟以及流動性的改善。此外,對中小企業的采購要大幅度地提升。房租資金成本、小微信貸成本方面,也可以有進一步考慮的空間,
連平建議,現有支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財政政策可以進一步延期。同時,財政投入可以考慮在保證企業員工薪酬發放方面給予直接支出。貨幣政策方面,接下來還可以繼續通過再貸款等方式,更多地拓展對中小微民營企業信貸的支持范圍,降低融資成本。
“2023年,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主體的獲得感會有根本性的改善。”劉元春說。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