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蟬聯全國最大農產品銷售平臺 助力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5月17日,阿里巴巴公布兩項數據:2020年,阿里巴巴平臺縣域商品銷售額達1.2萬億元,農產品銷售額為3037億元,繼續保持全國最大縣域商品和農產品銷售平臺地位。
根據日前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縣域是鄉村的主要場景??h域商品銷售數量再創新高,充分展示出中國鄉村經濟的活力。

多年以來,阿里巴巴一直穩居中國最大農產品銷售平臺。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報告顯示,2018年淘寶天貓占全國縣域農產品市場份額約75%,是中國農產品線上銷售主渠道。2019年,阿里平臺農產品交易額為2000億元,2020年交易額實現50%的增長,突破3000億元大關,穩居各大平臺首位。

谷賤傷農,農產品不但要賣得掉,更要賣出好價格,才是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7日,記者在甘肅禮縣新農人張加成的淘寶直播間看到,他坐在果園里拉著二胡,買家在直播間里熱烈討論著“張大爺拉的這是‘十送紅軍’吧?”2020年,60歲的張加成在淘寶上賣出了近30萬斤蘋果。
以前二道販子蘋果收購價不到2元,賣果汁廠才幾毛錢,而如今優質的禮縣花牛蘋果跳過中間商,直接賣到了六七元一斤,這是以前老張不敢想的價格。從前,禮縣蘋果要“蹭”洛川蘋果的名氣才好賣,現在一句“‘禮’尚往來”,越來越多消費者記住、認準了禮縣花牛。

(豐收了的張大爺在自家院子里進行直播帶貨)
從禮縣蘋果到巨鹿金銀花,從贛南臍橙到普安紅茶,從城步蜂蜜到渭源土豆,通過阿里“春雷計劃”,全國近1000種地域農產品走上品牌化道路,變成“有名有姓”,鄉村也享受到了數字化發展的紅利。
2020年是農產品線上銷售爆發的一年,直接原因是疫情導致傳統銷售渠道阻滯,更深層次原因則是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中國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始于阿里巴巴,2008年阿里馳援青川,幫助地震災區發展電商,2014年,阿里啟動“千縣萬村”計劃,開始構建縣鄉村電商服務體系。近年來,阿里巴巴更是重投入,助力建設開放的“鄉村新基建”,積極推動互聯網與鄉村實際相融合。
在農業產地端“最先一公里”方面,阿里五大數字化產地倉在2020年全面建成投用,一年可將100萬噸生鮮農產品直供全國餐桌。菜鳥物流共配中心落地1000多個縣域,鄉鎮和村級共配點3萬多個,組成一張鄉村物流大網,讓優質農特產品不僅讓人看得見,還能高效低價運出去。
在農業銷售端“最后一公里”方面,阿里巴巴利用沉淀了20多年的數字化能力,打造了淘寶、天貓、盒馬、淘寶特價版多維度電商及新零售平臺,對接生產者、消費者不同層次的供需,助力農產品品牌打造,鼓勵農民種好果子,打破“豐產不豐收”的怪圈。
2021年初,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阿里巴巴脫貧基金自2017年12月成立,至2020年底,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巴巴平臺網絡銷售額已超過2700億元,其中,2020年銷售額達到1102億元。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網絡零售總額為3014.5億元。
除了電商,阿里巴巴脫貧基金還在教育、健康、女性、生態等方向進行布局,鄉村教育人才計劃直接影響學生15萬人,15所鄉村寄宿制學校改造完畢;“頂梁柱”項目募集善款3.4億元,為1138萬人次建檔立卡戶提供健康保障;“加油木蘭”項目累計受益貧困女性人次達238.8萬;螞蟻森林帶動超過5.5億人參與到生態治理中,在荒漠化地區種下真樹2.2億多棵……這些項目在政府的引導下,精準流向了最需要的地方和人群中去。
阿里巴巴還先后派駐兩批共11名平均工作10年以上的老員工,作為脫貧特派員,全脫產到脫貧一線掛職,把農村數字化的一整套思考方式、數字技術、運營經驗,帶到各個貧困縣。

(11位阿里巴巴脫貧特派員合影)
如何探索一條通往鄉村振興的數字之路?答案必然存在于實踐當中。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如何能向下兼容市場,向上滋養產業鏈,助力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是擺在平臺型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阿里巴巴對這條路的探索已經超過十年,除了持續建設全國最大的縣域商品和農產品銷售平臺以外,更是在不斷探索一條從觀念出發,到教育,方法論,價值鏈,產業模式的數字鄉村建設之路。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