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提速降費工作成效顯著 工信部今年將推行精準降費
近日,工信部表示,今年網絡提速降費工作的重點方向將從網絡“覆蓋普及”向“提速提質”轉變,從“普惠降費”向“精準降費”轉變,加快民營企業進入寬帶接入市場商用化進程,通過引入競爭促進資費下降。
連續4年專項行動成效顯著
4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網絡提速降費政策有關情況例行吹風會。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信息通信發展司副司長劉郁林、國務院國資委財管運行局負責人劉紹娓出席吹風會介紹有關情況。
“十三五”以來,工信部、國資委會同相關部門和企業扎實推進網絡提速降費工作,連續4年組織實施專項行動。目前我國網絡提速降費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固定寬帶和移動網絡速率大幅提升,資費大幅下降,為提升群眾生活品質、降低企業成本、繁榮數字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流量集中爆發式增長,我國保持了網絡暢通,保障了群眾基本生產生活需求,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行業力量。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9年,正式啟動5G商用,大力推動“雙G雙提”(即固定寬帶和移動寬帶雙雙邁入千兆時代),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先后組織實施6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深化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網絡覆蓋,實現了農村和城市“同網同速”。
“十三五”以來,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光纖寬帶用戶占比從2015年底的56%提升至現在的94%,千兆光網覆蓋家庭超過了1.2億戶,4G基站規模占到了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開通5G基站79.2萬個,5G手機終端連接數達2.6億。行政村通光纖和4G的比例均超過了99%,城鄉“數字鴻溝”明顯縮小。目前,我國固定寬帶和移動網絡端到端用戶體驗速度分別達到51.2Mbps和33.8Mbps,較五年前增長了約7倍。根據國際測速機構數據,我國固定寬帶速率在全球176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8位,移動網絡速率在全球13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4位。
劉烈宏在會上表示,網絡提速降費不僅僅是給老百姓“發紅包”,更對拉動消費,促進創業就業,促進國民經濟、數字化轉型具有重大的意義。
平均資費5年降幅超95%
促進降費方面,先后取消了手機國內長途漫游費、流量“漫游”費等。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5折以上資費優惠。面向中小企業連續4年推進寬帶和專線降費。
移動網絡環境方面,開展商務樓宇寬帶接入市場聯合整治,著力打通“梗阻”。將“光纖入戶”納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內容,保障網絡建設通行權。開展學校聯網攻堅,全國中小學校(含教學點)100%實現寬帶接入。推動遠程醫療能力覆蓋所有貧困縣縣級醫院。
劉烈宏表示,自2015年網絡提速降費實施以來,5年間固定寬帶單位帶寬和移動網絡單位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過95%,2020年下半年以來,隨著5G建設發展進程加速,移動網絡單位流量平均資費又下降了10%以上。企業寬帶和專線單位帶寬平均資費降幅超過了70%,各項降費舉措年均惠及用戶逾10億人次,累計讓利超過7000億元。
網絡提速降費不僅讓利群眾和企業,也通過“薄利多銷”促進了流量消費,我國移動通信用戶月均流量(DOU)從2015年初的205MB提升至10.85GB,提升40多倍。據全球移動通信協會(GSMA)監測,我國移動通信用戶月均支出(ARPU)5.94美元,低于全球11.36美元的平均水平。
重點客戶資費還要降
對于2021年以后的工作計劃,劉烈宏表示,工信部將推動工作重心從網絡“覆蓋普及”向“提速提質”轉變,從“普惠降費”向“‘十三五’以來網絡提速降費工作成效顯著”轉變。
一是推進“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開展更大范圍的千兆光網升級和入戶改造,有序推動5G網絡按需建設和深度覆蓋,深化電信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加快形成“雙千兆”互補互促的發展格局,更好地賦能千行百業。二是繼續實施精準降費。面向中小企業用戶,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再降低10%;推動基礎電信企業面向農村脫貧戶,繼續給予5折基礎通信服務資費折扣;面向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推出低于公眾市場資費的具體優惠政策。三是提升網絡和服務質量。規范網絡資費營銷行為,嚴查“強推5G套餐”“新老用戶不同權”“套餐夸大宣傳”等行為。組織基礎電信企業強化5G和4G的協同發展,提升網絡資源使用效率,保障城市熱點區域、覆蓋薄弱地區用戶對不同制式網絡的覆蓋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關于中小企業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再降10%的精神,工信部進一步明確了具體的降費工作任務,明確面向中小企業和農村脫貧戶、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群體的工作要求,細化工作舉措。具體舉措包括面向中小企業開展企業寬帶提速惠企行動,推出“云+網+應用”等融合產品優惠,持續降低了企業用網用云成本。此外,還面向農村的脫貧戶提出5折基礎通信服務資費折扣,面向聽障人群推出暢聽王卡;面向老年人推出銀齡卡、孝心卡等。
記者 朱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