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力度從“規范”變“治理” 校外培訓退燒,不應止于去廣告
4月初的北京,乍暖還寒,海淀區知春路113號銀網大廈內的數十家培訓機構正經歷煎熬。自2021年1月份以來,北京線下教育培訓市場已“熄火”兩月有余。和此前受疫情影響被迫暫停不同,3月10日后的這輪停擺與近期政策對課外機構監管趨嚴息息相關。
線上教育機構也經歷著“倒春寒”。頻繁現身央視各大節目中的在線教育平臺廣告正悄然“消失”。主持人在節目中不再提及相關冠名,觀眾席上的LOGO背景板也難覓蹤跡。這與多家在線教育頭部品牌扎堆2021年春晚前10分鐘廣告的場面大相徑庭。
“校外培訓號”這趟在過去兩年急速飛馳的列車,在線上線下雙雙緊急制動,引發的不僅是對教育培訓行業發展現狀及方向的思考,更是對教育本身的一次反思。
監管力度升級:從“規范”到“治理”
“對校外培訓機構,將堅持依法治理、綜合施策,嚴格落實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從嚴審批培訓機構,強化培訓內容監管,創新收費管理方式,規范培訓行為,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培訓行為。”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回應“雙減”問題時如此強調。在這場國務院新聞辦3月3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熱點問題”、“仍然過熱”、“加大治理力度”是呂玉剛頻繁提到的字眼。
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強調要依法依規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審批登記、強化日常監管,切實規范校外培訓秩序。彼時,對整頓培訓機構的政策用詞是“規范”,而這一次的用詞是“治理”。兩字之差,意味深長。
監管政策之靴何時落地,是早已成為“驚弓之鳥”的各大教育機構每天不得不擔憂的問題。自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在2021年教育督導視頻部署會上提出,將落實“雙減”工作情況及實際成效列為2021年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重要內容以來,“雙減”已被多地列為“上級教育督導部門安排的督評任務”。
北京市海淀區教委實施的“資金監管”措施則更具威懾力,“培訓機構預付費必須100%接受監管”的要求讓扎堆海淀黃莊的線下教育機構叫苦不迭。“資金監管一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會給教育行業帶來極大變化,大機構憑借充裕的現金流和品牌美譽度將逐漸占領市場中一些中小機構市場份額,行業兩級分化趨勢將更為明顯。”指明燈智庫創始人呂森林如此解讀。
疫情助攻后的“一地雞毛”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抑制了全球經濟的發展態勢,卻為在線教育平臺打開了發展空間。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行業市場規模同比增長35.5%至2573億元。
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線上教育用戶數激增,尚處于消費普及階段的在線教育頻添新軍。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3月至10月間,在線教育新增企業達8.2萬家,平均每日有近400家企業破殼而出。
急速擴張下,在線教育的負面消息也是不斷。《2020年教育培訓消費輿情數據分析》顯示,2020年全網共監測到有關教育培訓消費輿情信息近385萬條,其中負面輿情占比70.49%。“電訊騷擾”、“誘導消費”、“虛假宣傳”、“課程質量差”成為被投訴最多的內容。中國消費者協會梳理的“2020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更是點名“優勝教育”、“噠噠英語”等多家在線培訓機構。
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也拖累了在線教育機構自身的發展。CTR(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K12在線教育行業分析報告(2021)顯示,在選擇網課品牌時,分別有18.4%與13.6%的用戶選擇相信朋友、老師的推薦,參考廣告信息的只占12%。
無休止的投放只換來遠低于預期的轉化率,結果可想而知。跟誰學2020年財報顯示,公司總營收71.3億元,同比增長236.9%,但凈虧損13.9億元。營銷費用同比暴增458.8%,成為拖累收益的元兇。如果跟誰學占總營收81.6%的營銷費用已經令人咋舌,那么該數據高達84.4%的網易有道堪稱“表率”。可惜的是,“身先士卒”換來了數據慘淡,網易有道2020年凈虧損高達17.5億元。
模式VS賽道,洗牌下的機遇
如是金融研究院日前發布《戴維斯雙擊后,在線教育1V1頭部企業如何突圍?》研究報告,指出在線教育規范整頓的序幕已經拉開,行業將經歷殘酷的洗牌過程,只有適應新的政策環境且長期穩定盈利的在線教育機構才能笑到最后。可這正是在線教育機構當下面臨的痛點所在:政策如何收緊?盈利愈發艱難,出路何處?
迷局之下,行業洗牌帶來機遇。3月23日宣布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的“艾上AI”率先突圍。K12、個性化教學、智能教育平臺……公司介紹頁面的一個個關鍵詞,足以讓人遐想連篇。
“艾上AI主要的解決路徑是通過算法能力結合K12線下教育場景,對知識漏洞掃描,進而對學習內容進行精準推送。”艾上AI創始人鄧亞在公開場合表示,“這次融資的60%將用于技術和教研研發,30%用于分校的扶持、10%用于品牌宣傳推廣。”
區別于各大頭部機構加碼宣傳費用,艾上AI準備先修煉內功。在技術層面,鄧亞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從智能診斷學生知識盲點開始,艾上AI會給學生推送相應的知識點學習方案。通過后續的微視頻學習、針對性訓練解決這個盲點。解決方案中,不同難度的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動態畫像。
對于深耕線下培訓市場的線下教育機構來說,模式創新成為發展重點。
隨著辦學政策的收緊,線下培訓的擴張已不再單純是教學點和學員數量的擴張,融合與轉型勢在必行。但即便是好未來(TAL.US)這樣的頭部機構,其布局線上培訓之路依舊崎嶇。公司2020年財報顯示,線下業務營收占比高達八成。
新東方也對OMO(線上線下融合)寄予厚望。公司第二財季已投入5400萬美元,用于改善和維護OMO教育生態系統,“OMO系統的高覆蓋能力,將成為我們未來業務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新東方執行總裁兼CFO楊志輝表示。
模式探索之外,布局最優賽道也成為許多企業思考的方向。科德教育(300192.SZ)4月1日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將堅持職普融合發展戰略,未來將在職校及體育、藝術特色升學與學歷教育發力,堅持非義務教育階段升學的剛需賽道。據悉,猿輔導、字節跳動、網易有道等在線教育機構也已開始布局美術賽道,試圖避開扎堆的學科教育領域。
教育歸于何處?
給校外培訓降溫,其本質是讓教育回歸教育本身。
2021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表示,當前校外線上培訓機構普遍通過融資進行資本運營,為了獲取客源逐利,不把錢用在提高服務質量的刀刃上,卻在各大媒體上鋪天蓋地做廣告。還有一些培訓機構為了占領行業主導權,惡意降低收費賠錢運營,擠垮中小機構造成行業發展不平衡的同時,自身也面臨經營風險。
既販賣了焦慮,又影響自身收益,如此吃力不討好的做法令人唏噓。
更大的唏噓體現在需求端。長期以來,中國家長對子女學習的剛性需求和焦慮催生了教育培訓行業龐大的市場規模。決策層試圖通過更嚴的監管、更全面的政策整肅教育市場出現的亂象。但在教育焦慮的裹挾下,沒人愿意停下奔跑的步伐。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教育主要目標任務是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無疑給校外培訓機構所構建的“唯分數論教育體系”沉重一擊。
然而,焦慮絕不會止步于此。教育評價體系的健全與完善、校外培訓機構的授課內容如何適時適量補充校內教學等問題,仍待后續觀察。但至少,去教育焦慮這件事,已經從這場讓教育回歸教育的治理中開始了。
記者 徐海峰 實習生 陳陟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