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的中國機遇
2015年,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后續工信部和發改委相應出臺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上政策均體現了我國對于智能制造產業的重視。其實除了我國,世界上的各大國也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來支持制造業的發展,如美國的“再工業化”計劃,德國的“工業4.0”計劃,日本的“新機器人戰略”計劃,法國的“新工業法國”等。
為什么世界上的各大國對于智能制造都如此重視?我們回顧一下近幾個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史,可以看到,幾乎每一個大國的崛起和強盛,都與“產業革命”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
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機的使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也使整個19世紀成為“英國的世紀”;這次工業革命促進了機器生產替代手工生產,經濟社會從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型到了以工業及機器生產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英國通過此次工業革命,從占世界制造業的份額的2%上升到了23%。
19世紀70年代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可以進行流水線,大規模的生產。人類社會也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一大批新興國家的崛起,如美國、德國都利用這次契機“彎道超車”超越了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先從美國開始,緊接著德國抓住機遇在1900-1910年間實現了采礦、冶金、機器制造等傳統工業部門的重大技術革新,而且加快推進電器、汽車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迅速改變了德國工業的面貌,在很短時間內趕超了英國。美國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利用大量移民和資本流入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教育和科技,鼓勵創新,成功把握了這次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推動經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高速增長。到1938年,美國占世界制造業的份額提高到33%,而英國所占的份額下降到13%,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從此而改變。
20世紀中葉以來,以計算機和電子技術普及帶來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人類社會帶入了科技時代。這次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美國借助第三次工業革命,又進一步強化了其世界強國的地位。
在德國提出工業4.0后,以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為驅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席卷全球。此次革命的核心是網絡化、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全球經濟都面臨一次深刻的產業變革,將導致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世界經濟將迎來一個新的產業發展周期。
近幾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與世界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擦肩而過,延緩了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演進軌跡和新的發展趨勢給我們帶來了深深的啟迪,我們需要把握住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一新的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持續高速增長已使我國成為世界“制造大國”,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為我國下一階段的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國際環境來看,從2019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戰對我國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傳統制造業也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需要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如采用智能制造技術將使傳統意義上的單純機械加工轉變為集機械、電子、材料、信息和管理等諸多技術于一體的先進制造。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國應當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推動“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從“制造大國”升級為“制造強國”。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