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探底回升 滬指一周漲逾1% 震蕩市中深挖高景氣“賽道”機會
本周,大盤呈現探底回升的走勢。上證綜指上漲1.08%,報收于3997.56點;深證成指上漲0.19%,報收于13404.06點;創業板指上漲0.65%,報收于3208.21點;科創50指數上漲0.01%,報收于1415.69點。從板塊表現來看,林業、電網設備、冶鋼原料、光伏設備等板塊領漲,醫療美容、云服務、乘用車、生物制品等板塊走勢較弱。對于下周市場,業內人士認為,近來,外圍市場震蕩下行,對A股形成拖累,不過,在部分權重股呵護下,大盤韌性較強。下周,投資者在關注成交量變化的同時,可繼續跟蹤能源金屬、化學制品、光伏等板塊的動向。
滬指本周漲逾1%
本周,受到外圍股市調整影響,大盤曾出現小幅下探。周三,滬指早盤低開近1%,隨后震蕩走高,3922.58點成為本周的低點。周四,在科技股帶動下,滬指收復4000點,報收于4007.76點。周五,受到美股大跌影響,滬指早盤小幅低開,隨后展開強勢震蕩,當日收出小陽線。本周,上證綜指上漲1.08%,在幾大指數中表現最強;科創50指數本周上漲0.01%,走勢相對較弱。從成交量來看,周一至周五,兩市成交額分別為21071億元、19157億元、18723億元、20553億元和19991億元。
申萬一級行業中,本周漲幅前五位的分別是電力設備、煤炭、石油石化、鋼鐵、基礎化工;跌幅榜上,美容護理、計算機、醫藥生物、汽車、食品飲料、家用電器等跌幅居前。概念股中,磷概念、鈦金屬、有機硅概念等領漲,減肥藥、算力、電子身份證、工業軟件等板塊走勢較弱。
滬深300指數本周上漲0.82%,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滬深300指數成份股中,本周漲幅前10位的分別是阿特斯、特變電工、正泰電器、濰柴動力、德業股份、南山鋁業、海南機場、思源電氣、天孚通信、中微公司;跌幅榜上,傳音控股、賽力斯、先導智能、金山辦公、拓普集團、科倫藥業、華勤技術等跌幅居前。
概念股持續輪動
本周,兩市成交額基本在1.8萬億元至2.1萬億元之間波動,板塊也持續快速輪動。值得一提的是,電力設備板塊本周大漲近5%。
電力設備板塊中,有25只股票周漲幅超過兩成,其中,中能電氣、華盛鋰電、海陸重工、德力佳、摩恩電氣、阿特斯、特變電工、金盤科技、燦能電力、順鈉股份、天華新能、保變電氣周漲幅超過三成。
對于近期電力設備板塊的強勢,業內人士表示,在多重利好因素的加持下,電力設備行業將持續保持高景氣度。消息面上,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25年第七十四批采購(輸變電項目第五次變電設備(含電纜)招標采購)(招標編號:0711-250TL10411039)推薦的中標候選人于2025年11月3日公示,根據相關公告,特變電工、天威保變、三變科技、新能泰山等榜上有名。
近年來,隨著海外電力基礎設施升級提速,我國完善的電力設備產業鏈正在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中國電器行業協會引用海關數據稱,9月,變壓器出口金額達66.3億元,同比增長46.2%,已連續四個月創出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微軟首席執行官納德拉近期表示,盡管市場對AI芯片的需求持續高漲,但微軟當前面臨的并非算力過剩,而是數據中心的供電和物理空間已接近極限,導致大量 AI 芯片只能滯留在庫存中,無法通電運行。納德拉認為,當前真正的瓶頸并非芯片供應,而在于“電力供給”。
根據國家電網近日發布的最新運營數據,2025年1至9月,我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過4200億元,同比增長8.1%。今年以來,隴東-山東、哈密-重慶、寧夏-湖南等特高壓直流工程投運;大同-天津南、煙臺-威海特高壓交流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預計2025年國家電網投資規模將首次突破6500億元。
除電力設備板塊外,海峽西岸、海南自貿區、氟化工、鋰礦等板塊均有不俗的表現。
關注權重股走勢
對于下周市場,業內人士認為,近來外圍市場波動較大,投資者在關注成交量變化的同時應注意權重股的走勢。
中金公司表示,量子計算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前沿方向,正加速從實驗驗證走向商業化應用。隨著全球科技巨頭(谷歌、IBM、微軟等)不斷突破量子比特規模與糾錯精度,中國在“祖沖之”“九章”等原型機實現多點超越。量子計算正處于由科研突破向商業落地的關鍵拐點,硬件環節或將率先實現產業化突破。
江海證券認為,冰雪經濟在政策扶持下,前景廣闊。冰雪產業鏈涵蓋了從上游冰雪資源開發、裝備生產,到中游冰雪服務與運營,再到下游的冰雪消費及衍生經濟等多個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上市公司中有不少企業分別在冰雪產業的上中下游有所布局,未來有望受益。
華鑫證券一分析師告訴《大眾證券報》記者:“面對外圍市場的波動,近期A股韌性十足,這離不開部分權重股的護盤。考慮到成交量未能有效放大,預計滬指將在4000點一帶展開強勢震蕩。下周,投資者可繼續關注成交量的變化,重點跟蹤能源金屬、化學制品、光伏等板塊的動向。” 記者 湯曉飛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