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報業績穩健增長的背后 古井貢酒的堅守與創新
2025年,白酒行業進入調整新周期。
密集披露的2025年半年報顯示,不少上市酒企的營收與利潤均出現兩位數下滑,行業飽受沖擊。
8月29日晚,古井貢酒披露的2025年半年報,給行業帶來一劑鎮定劑: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8.8億元,同比增長0.5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6.62億元,同比增長2.49%。
分析人士稱,古井貢酒業績穩健增長的背后,是公司長期以來對自身品質的堅守,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以及對市場趨勢的洞察和對未來布局的創新。

1800多年的堅守
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亳州市,亳州是歷史名人曹操與華佗的故里、世界十大烈酒產區之一。其前身為起源于明代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的公興槽坊,1959年轉制為省營亳縣古井酒廠。古井貢酒以“色清如水晶、香純似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的獨特風格,曾四次蟬聯全國白酒評比金獎,在巴黎第十三屆國際食品博覽會上還榮獲金夏爾獎。古井貢酒釀造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釀造工藝榮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被譽為“酒中牡丹”“中華第一貢”。
公元196年,曹操將家鄉美酒進獻給漢獻帝,并在《上九醞酒法奏》中記載了“九醞春酒”的釀造方法:“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臘月二日漬曲,正月凍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三日一釀,滿九斛米止……”2018年9月,九醞酒法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蒸餾酒釀造方法”,古井貢酒這一制曲傳統,也延續了1800多年。
如今,“春暖制曲、夏熱壓窖、秋涼釀酒、冬寒窖藏”的順時釀造法,是古井貢酒恪守的釀造“真經”。得益于深厚的底蘊和優良品質,古井貢酒不僅在歷史上多次成為貢酒,還在新中國成立后,榮獲中國老八大名酒榮譽,并登上國宴舞臺。
古井貢酒目前的全國化市場覆蓋率已達70%以上,廣大消費者的認可是對古井貢酒品質的最好詮釋。有券商人士分析,公司持續優化產品結構,堅持以古20為戰略支點,搶占次高端消費群,同時擴大古8、古5、獻禮等大眾酒市場份額,繼續看好公司“全國化、次高端”的戰略,助力公司保持穩健增長勢能。
“26度”的創新
都說做企業如下棋,看不到三步,談不上高手,真正的大師往往能看到七八步之后。
在2025年中國酒類流通行業工作交流會上,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經銷商庫存高企,社會存貨總額或達1600多億元,庫存總量可支撐全行業4.2年的銷售。
面對行業整體庫存積壓嚴重的困境,古井貢酒很早就實施了“走出去”戰略。
2019年,古井貢酒首倡“中國釀世界香”,力推中國白酒抱團出海。古井貢酒表示,要為中國白酒國際化發展創造環境,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講好中國白酒故事,讓中國白酒成為世界的語言。
2023年2月,古井貢酒·年份原漿古20“四海同春”歐洲慰僑訪演活動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海牙舉行;4月,古井貢酒攜手7家名酒企在首屆中國白酒申遺論壇上聯合發言,宣布中國白酒聯袂向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出征”;10月,古井貢酒又亮相德國科隆國際食品博覽會。
2024年,以“綠色釀造智能制造”為主題的第五屆國際蒸餾酒技術高峰論壇與古井貢酒的秋釀大典同步舉辦,加強了中外交流。
2025年,古井貢酒成為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官方合作伙伴,活動現場,古井貢酒·年份原漿古20六屆世博會紀念酒禮盒迎來全球首發,同步揭牌“中國·古井健康&日本·萬田發酵本草發酵營養聯合研發中心”,一系列的動作讓古井貢酒的國際化之路走向深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消費者新老交替的背景下,古井貢酒敏銳捕捉市場趨勢,首創“輕度”概念,以輕度古20回應消費者飲酒體驗新需求。
8月19日,古井貢酒年輕化戰略首發產品——古井貢酒·年份原漿輕度古20在沈陽正式發布。據悉,輕度古20度數為26度,是直接觸達Z時代的新白酒,以“悅己、輕度、混飲”為特性,旨在通過創新設計和多元場景適配,搶占年輕化白酒賽道。
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何勇用“輕飲無負擔、甘美易入口、情緒有出口、文化有故事”總結輕度古20的產品特點。他認為,中國酒業正在進入酒業消費的3.0時代,即品文化、品價值、品生活方式的新時代,需要超越產品思維,從態度共鳴、風味破界、美學革命、場景重生四個維度,重構產業與時代的對話邏輯。年份原漿輕度古20融合了年份原漿品牌文化精髓與代際需求及個性表達,是傳統釀造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成果。
“做真人、釀美酒、善其身、濟天下”,這是古井貢酒一直遵循的企業價值觀。在此背景下,一代代古井人用“堅守”和“創新”,不斷向社會各界貢獻“古的idea”,努力建設白酒高質量發展的共同體,為中國白酒事業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蘇平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