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萬維方漢WAIC重磅演講:AI技術正在重塑全球產業生態
7月26日-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簡稱WAIC 2025)在上海隆重舉行。昆侖萬維董事長兼CEO方漢受邀參加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共贏金磚”論壇、中國信通院大模型智塑全球產業新秩序論壇,分別發表了兩場主旨演講,系統闡述了昆侖萬維在AGI與AIGC領域的戰略布局與產品成就。
他不僅展示了天工超級智能體(Skywork Super Agent)和Mureka等明星產品的硬核實力,更分享了其對全球AI產業未來走向的深刻洞察,彰顯了?位行業領軍者高度前瞻性的視野。

方漢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共贏金磚”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共贏金磚”論壇在上海市徐匯區成功舉辦。論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指導,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依托中國信通院建設)主辦。論壇集結全球政產學研界權威力量,包括外籍院士、金磚國家及國際組織高級別領導出席。多國的官方代表、超30個國際機構的70余位外籍專家出席本次論壇。

方漢在中國信通院WAIC 2025大模型智塑全球產業新秩序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7月28日,中國信通院WAIC 2025大模型智塑全球產業新秩序論壇在上海市徐匯美高梅酒店舉辦。論壇由中國信通院承辦,華東分院協辦,聚焦大模型的技術演進與垂類領域的應用創新,全面展示大模型產業的最新進展及對各行業的變革力量。
在這兩場高規格的演講中,方漢介紹了昆侖萬維近一年來在AI產品創新及落地層面的實踐經驗。多款AI產品以卓越的產品力驅動全球化市場拓展,取得了業內矚目的成就。
產品創新:AI全面重塑生產力
2025年5月,昆侖萬維推出了其在AI Agent領域的旗艦產品——Skywork超級智能體,旨在將過去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的研究與內容創作工作,通過AI能力實現指數級效率提升。
Skywork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徹底解決了AI最令人頭疼的“幻覺”問題。它生成的每?份報告、每一頁PPT,都建立在可被追溯的真實數據之上,如同為用戶配備了?支永不疲倦、嚴謹細致的研究團隊。方漢在現場生動地描述道:“我們能將普通人8小時的研究工作,縮短到8分鐘。”這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對傳統工作模式的顛覆。
該產品的核心技術優勢在于其基于全球領先的Deep Research框架。據方漢介紹,該自研框架在權威評測集GAIA上取得了82.42分的高分,超越了OpenAI Deep Research和Manus,位居第一(2025年5月10日數據)。
這款智能體能夠以?個簡單的指令為起點,自動進行深度研究,最終“開花結果”,生成包括Word文檔、PPT、Excel表格,乃至播客和視頻在內的多模態內容。Skywork的問世,宣告了AI Agent不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已經走進辦公室、賦能每個人的強大工具。
在AIGC的另一關鍵賽道——AI音樂,昆侖萬維同樣取得了世界級的突破。2024年4月,昆侖萬維發布了第一代音樂生成模型Mureka V1(SkyMusic),吸引了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訪問;2025年3月,模型迭代至Mureka V6,同時推出Mureka O1模型。Mureka O1作為全球首款音樂推理大模型,性能超越Suno、模型登頂SOTA。2025年7月,模型持續迭代至Mureka V7,同時推出全新的音頻模型Mureka TTS V1。Mureka AI音樂生成平臺憑借持續深耕及多項技術創新,正迅速成為全球AI音樂市場的領導者。
方漢在演講中透露:“Mureka在今年3月份的訪問量增速位居全球AI音樂市場第一,我們預估其年化流水收入(ARR)能達到約1200萬美金。”
Mureka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堅實的技術壁壘與精準的產品定位:
首創CoT技術:Mureka O1中包含了Mureka團隊發布的音樂生成領域的創新研究成果——MusiCoT,不同于傳統自回歸模型逐步生成音頻,MusiCoT首次在細粒度音頻Token預測前預生成整體音樂結構,大幅提升生成音樂的結構連貫性與樂器編排精準度。
開放與定制化:Mureka V6是首批開放API服務和微調(Fine-tuning)功能的高質量AI音樂平臺。用戶不僅可以調用其強大功能,還能上傳私有數據,訓練專屬的音樂模型,滿足個性化創作需求。
全球化布局:Mureka V6支持多達10種語言的歌曲創作;Mureka V6和O1模式支持多元化的音樂創作風格及情感表達。曲風涵蓋爵士(Jazz)、電子(Electronic)、流行(Pop)、鄉村(Country)、節奏布魯斯(R&B)、靈魂樂(Soul)、藍調(Blues)、搖滾(Rock)、舞曲(Dance)等,并提供音色克隆、音軌分離等專業功能,使其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泛的用戶基礎。
良品率大幅提升:目前Mureka V6迭代至Mureka V7,大幅提升旋律動機與編曲質量,人聲與樂器真實度進一步增強,做出來的每一首歌都好聽;良品率從V6的43.4%提升到57.7%,人聲真實度和表達力提升44%,整體音質提升近一倍。
Mureka的崛起,不僅是昆侖萬維技術實力的體現,也預示著AI音樂正從玩具式應用,向專業化、商業化的創作工具演進。
前瞻視野:洞悉AGI與AIGC的未來航向
除了展示產品,方漢的演講更引人深思的是他對AI產業底層邏輯的剖析。他的?系列觀點,為我們描繪了?幅清晰的產業發展路線圖,為AGI產業發展提供了參考。
垂直領域為王:通?Agent并非終極答案
在行業普遍追逐“超級應用”和通用Agent的熱潮中,方漢冷靜地提出了反向觀點:通?Agent在邏輯上不成立,垂直領域的深度優化才是未來。他以計算機發展史為例,Windows操作系統之上誕?了專業的Office、Adobe等軟件,而非一個萬能程序;安卓系統之上也繁榮著億萬個垂類APP。他認為,AI時代同樣如此。

方漢指出,AI的智能來源于對高質量過程數據的學習。目前,只有編程(GitHub上的代碼提交、迭代記錄)和基礎數學(全球K12教育的解題步驟)擁有海量、優質的過程數據。而絕大多數行業,數據雖多,卻缺乏揭示“如何做”的過程記錄。因此,通用大模型無法在所有行業都達到理想的智能水平,這為深耕特定行業的垂直Agent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高頻應用定勝負:商業價值的核心驅動力
“高頻與低頻決定了增長速度。”方漢一針見血地指出了AI應用商業化的關鍵。他引用全球大模型調用平臺OpenRouter的數據,生動地揭示了當前AI的真實落地場景。

如圖所示,代碼生成(Coding)以87.17%的絕對優勢占據了Token消耗量的榜首。方漢分析,這得益于代碼模型能?成熟且編程本身是高頻、高消耗的剛需。緊隨其后的是AI聊天(Roleplay),而其他應用占比極低。這?數據有力地證明了,只有那些能夠融入用戶日常工作流、被高頻使用的應用,才能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用戶粘性。

他進?步推演,TTS(文本轉語音)、圖片生成因其高頻屬性已催生出ElevenLabs等獨角獸。而下一個爆發點將是視頻生成,其Token消耗量巨大,將首先在廣告、電商等短視頻場景普及,最終向長視頻領域滲透,成為繼代碼之后最?的價值洼地。
中國AI出海新范式:成本、速度與軟硬結合的獨特優勢
作為一家94%收入來自海外的企業,昆侖萬維在AI出海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方漢總結了中國AI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三大獨特優勢:
1.極致的成本控制:中國工程師在模型推理優化上不遺余力,并能利用消費級顯卡等資源,使得推理成本遠低于海外同行。他舉例,在AI聊天賽道,中國企業的百萬Token成本可做到5-7分人民幣,而美國同行約為5-10美分,成本差異高達7倍以上。

2.驚人的迭代速度:中國工程師的勤奮舉世聞名。方漢分享了?個案例,其團隊能做到每周迭代產品,而海外競爭對手最快只能做到每月?次。這種“中國速度”在快節奏的AI競賽中是強大的護城河。
3.緊密的軟硬件結合:中國擁有全球最強的硬件制造生態。這種地利優勢使得中國的AI企業能更便捷地將大模型與硬件結合,創造出如AI會議紀要硬件等創新產品,這是硅谷所擔憂的。
同時,他也坦誠地指出了中國企業出海的“水土不服”。
1.對海外落地產品的感知差異: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習慣其實跟歐美市場存在很大差異,中國人基本是一部手機走天下,手機里所有的應用都比較成熟。而美國有大量的PC和Web的應用,“這一點上我覺得中國企業往往會把在國內的感知帶到海外去,這會導致非常大的落差。”

2.中國公司在To C時代嚴重依賴于買量增長:對于非買量增長的方向如SEO、ASO,甚至最新的針對LLM的搜索優化,中國公司做得都比較差。在社媒跟媒體上的營銷也存在短板,這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的一些大的短板。“只有做到殺手級的特性,才能以足夠低的成本去獲取用戶,不管是DeepSeek還是Manus,都給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3.使用頻率與模型能力決定了增長速度。“不管是在代碼、聊天、TTS、Music、Image和Video等領域,大家可以看OpenRoute,現在排名第一的Talk消耗使用是代碼領域,已經超過87%,就是因為代碼的使用頻率及模型能力達到了一個拐點之后,就會獲得最大的市場份額跟增長空間。所以Windsurf這些市場估值目前是最高的。”
遠見卓識,領航AGI新秩序
從Skywork超級智能體對生產力的重塑,到Mureka對AI藝術創作的引領,昆侖萬維正以堅實的產品矩陣在全球AI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未來,昆侖萬維將繼續保持在AGI和AIGC領域的高度前瞻性視野,持續深耕AGI創新及推動AIGC在全球的落地,成為重塑全球AI產業新秩序的領航者。
龔斯軒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