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機器人成“新風口” 撬動康復與戶外經濟雙藍海
“五一”假期,外骨骼機器人作為“登山神器”被安徽黃山、山東泰山、江西武功山等多個景區引入使用。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將人和機械動力裝置整合在一起,增強人的運動能力。這款機器人不僅能輔助行走、實時監測身體狀況,還具備緊急呼救、景點講解等功能,內置的AI系統通過壓力傳感器與慣性導航模塊,能在攀登陡峭的十八盤時自動調節助力強度,續航時間達8小時,為佩戴者節省30%至50%的體力。
方正證券分析稱,外骨骼機器人在多個領域的應用需求增加,商業化進程加快。技術上的持續進步,使得外骨骼機器人的性能顯著提升,更加適應多樣化的應用場景。通過技術創新和規?;a,外骨骼機器人的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實現更低的單價,預計市場空間將超千億元。
“今年以來,外骨骼機器人持續引發資本市場關注?!本W友“龍門小鯉魚777”表示,2025年被認為是外骨骼機器人產業的“破局”之年,但行業面臨研發成本高、市場普及度低等盈利難點,需要持續創新來推動行業發展。隨著銀發市場需求增加,以及技術升級和政策支持的雙輪驅動,外骨骼機器人有望在助老康養市場迎來發展,提供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運動輔助,以及康養類的輔助訓練。
“相較于人形機器人可以獨立作業,外骨骼機器人更多的是人機協同。最近我在西安旅游時,在華山腳下看到了好幾個點在出租外骨骼機器人后,才意識到外骨骼機器人也許是相較于人形機器人更容易也更快落地的細分場景了,外骨骼機器人或許會成為機器人賽道的新主線?!本W友“野生多頭”表示,未來外骨骼機器人比較核心的應用場景主要是幾個方向:一是傳統的軍用和醫用領域,比如幫助病人進行康復訓練、幫助士兵提高作戰能力等;二是工業領域,跟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的功能一樣;三是消費領域,比如今年“五一”假期陸續看到的登山機器人等。
記者 張曌 實習記者 孫瑋澤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