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電南瑞2024年年報亮眼 營收凈利雙位數增長 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4月28日晚間,國電南瑞(600406)發布2024年度業績報告及2025年一季報,以營收、凈利雙位數增長的核心數據,以及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硬核成果,向市場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高分答卷”。
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國電南瑞實現營業收入574.17億元、同比增長11.15%,歸母凈利潤達76.10億元、同比增長6.06%,營收、利潤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2025年一季度,公司延續強勁增長勢頭,實現營收89.0億元、歸母凈利潤6.8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15.5%和14.2%,實現“開門紅”,這一成績背后,是公司對核心業務板塊的精準布局與高效運營。
市場拓展與挖潛增效并重 經營質效穩步提升
電網主業“壓艙石”作用凸顯,公司搶抓特高壓、抽水蓄能發展機遇,在傳統優勢領域訂單量持續增長,支撐業績穩健增長。公司先后中標甘肅-浙江等特高壓、遼寧大雅河等抽水蓄能工程。新一代調控中標超16億元,調度優勢地位進一步凸顯。防誤閉鎖、融冰裝置、ChaoJi充電樁等產品實現集招首次突破。電力市場、新一代集控、新一代用采、新型負荷管理系統、PMS3.0、云平臺、作業機器人等加快推廣應用。4500V/3000A壓接式IGBT相繼在白江工程姑蘇站、張北柔直延慶站等項目中應用并穩定運行。
新興業務“增長極”全面發力,公司加快拓展能源低碳、能源數字化、工業自動化等業務,先后中標華電新疆、龍源中衛等調相機,包頭鋁業、新華烏什等儲能,以及華能、大唐、中能建預制艙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內蒙古庫布齊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風光火儲一體化、酒鋼集團智慧能源管控中心等典型項目。支撐客戶數字化運營,中標深圳和南京等地鐵綜合監控、江蘇水文自動測報、國電海晶智慧場站、中煤信息智控等項目。
國際市場再創佳績,報告期內,國電南瑞積極統籌國際業務資源,打造統一拓展平臺。中標沙特ADMS運維和柔直閥項目,保護及自動化運維業務順利進入智利,SVC產品在墨西哥、低壓柔直技術應用在香港地區實現突破。公司全年新簽合同663.2億元,同比增長13.78%,進一步擴大了國際市場份額。
成本管控“增效器”持續生效,國電南瑞通過大力推動提質增效、強化成本精益管理等措施,實現了經營質效的穩步提升,資產周轉率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公司成本費用占收入比處于同行業上市公司較好水平,年末3年以上應收賬款余額同比下降16.71%。
科技創新破局 產業升級跑出“加速度”
作為能源互聯網領域的“技術先鋒”,國電南瑞以研發投入換產業話語權,核心專利與標準制定數量雙雙領跑行業,2024年科研投入達40.32億元,占營收比重7.02%。
公司聚焦源網荷儲數碳和底座技術7 個方面提出技術方向,形成重大攻關任務。牽頭智能電網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持續完善“雙碳”變革中電網主動支撐“十年六階段”研究路徑,“CPSSE 理論、技術及應用”經鑒定達國際領先水平。
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報告期內,公司承擔智能電網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各 1 項。研制成功適應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繼電保護技術新型裝置。世界首套66kV構網型SVG、兆瓦級構網型儲能、MMC 靜止同步調相機、國內首臺套面向發電企業和高耗能企業的售電交易決策系統、單接口兆瓦級超大電流充電系統、寬頻振蕩監測預警與溯源分析應用等產品投運。助力全球首次新型儲能黑啟動試驗成功。完成分布式光伏采集控制裝置、綠電制氫能量管理及協調控制系統、智慧車站與綜合監控一體化融合系統等研發及應用。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新立國際標準4項,牽頭發布國家行業標準7項。全年獲授權發明專利320項,申請國際專利12項。新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牽頭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國家級職工技術創新一等獎3項。入選國家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目錄12項?!案唠妷捍笕萘侩娏﹄娮訕嬀W型技術裝備”入選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24年度十大科技創新成果。34項成果經鑒定整體國際領先。
“真金白銀”回報投資者 共享發展紅利
值得注意的是,國電南瑞始終將投資者利益置于戰略核心,以“現金分紅+股份回購”組合拳傳遞長期價值信心。
高比例分紅“誠意滿滿”,2024年度,公司擬按歸母凈利潤的59.99%進行現金分紅,派現總額約為34.84億元,股息率連續三年位居行業前三,這一高分紅政策不僅彰顯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也體現了公司對股東的真誠回報。公開資料顯示,本次紅利派發后,國電南瑞自上市以來累計分紅22次,累計分紅金額為231.37億元。
除了大手筆分紅之外,國電南瑞還計劃大手筆回購“托底市值”,公告顯示,公司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斥資5億元-10億元回購股份,回購股份將全部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深度綁定核心人才與股東利益。
從營收利潤雙增的“成績單”,到科技創新的“硬實力”,再到投資者回報的“真承諾”,國電南瑞正以高質量發展路徑詮釋著央企上市公司的責任與擔當。隨著2025年戰略藍圖的徐徐展開,這家“技術控”國企將如何續寫創新傳奇,市場拭目以待。
劉彬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