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集體“打假”: 銀發族與新股民成詐騙重災區
“歲末年初是各類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的高發時期, 投資者應當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切勿盲信高收益投資理財,不要相信任何無合法業務資質的機構和人員開展證券基金期貨業務,保護自身財產安全。”近日,萬聯證券向名下客戶發來了此份短信,提醒他們防范金融詐騙。
《大眾證券報》記者注意到,3月下旬,粵開證券等多家券商密集發布風險提示,揭露不法分子冒充公司員工實施詐騙的套路。僅今年以來,已有超70家券商發布同類公告。業內人士表示,新股民與老年群體的受騙高發,反映出非法證券活動的技術升級。
仿冒券商身份全渠道滲透
記者打開粵開證券官網,一條“關于警惕不法分子假冒粵開證券名義進行詐騙的聲明”懸浮在公司官網首頁最顯著的位置。
該聲明稱,近期,我公司發現有不法分子假冒我公司及我公司工作人員名義,利用“YO信、微信、企業微信”等互聯網平臺,誘導投資者加入非法薦股群、游資群(釘釘群)等進行非法證券活動,或誘導投資者通過不明鏈接下載“粵開資管37、粵開綜合、粵管家機構版”等假冒APP轉賬交易。上述違法行為已嚴重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破壞證券市場秩序,嚴重影響我公司聲譽。
對此,南京一資深券商人士26日告訴記者,當前詐騙已形成“精準打擊”模式,不法分子通過AI仿冒身份,甚至偽造員工證件與協議;大數據篩選目標,通過分析投資者偏好,比如追“妖股”、傳遞“內幕交易”,定向推送欺詐內容;通過廣撒網的形式,覆蓋新股民與老年群體,從假冒APP、釣魚鏈接到線下見面會。
詐騙的套路中,聯儲證券關注到有不法分子假冒“聯儲證券”工作人員,以“輕松買入漲停板”名義引誘投資者下載消息群里分享的假冒軟件進行交易。
不僅如此,市面上還有冒充首席經濟學家行騙的行為。廣發證券近期在其官網上提醒道:我司發現有不法分子假冒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博士開展非法證券活動。違法人員假冒我司員工的身份、盜用員工照片,誘騙投資者添加微信、QQ、釘釘或要求下載非法軟件,從事推薦股票、提供內幕信息、投資虛假項目等非法證券活動,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
然而,詐騙賬號竟不止一個。記者注意到,這些假冒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及其團隊成員的社交媒體賬號包括:一個抖音號、三個QQ號。
在此情況下,缺乏經驗、盲目追求高收益的新股民最易受騙。另外,老年群體信息滯后,詐騙分子通過“高息投資”等話術也比較容易取得老年群體的信任。
券商已構建“反詐體系”
對于假冒粵開證券名義進行詐騙的行為,粵開證券表示:“我公司嚴禁工作人員以個人名義開展證券投資咨詢業務或服務。任何以個人名義開展證券投資咨詢、收取會員費、承諾收益、盈利分成等,均屬非法證券投資咨詢活動。任何假冒我公司或我公司工作人員名義欺詐投資者的行為,對我司造成的聲譽及經濟損失,我司保留通過法律途徑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另外,廣發證券羅列的舉報方式也非常實用:“投資者在遇到非法證券期貨活動時,可通過國家反詐中心APP、全民反詐APP進行舉報、報案,并提交相關詐騙電話、短信、APP應用程序、圖片、網址、社交賬號、交易賬戶等信息,便于公安部門搜集線索,精準打擊非法證券期貨活動。”
目前,為應對升級的詐騙手段,券商構建了“反詐體系”:一是技術攔截:監測異常流量與仿冒APP特征,聯合網信部門封堵非法網站;二是全渠道響應:發現假冒行為后立即通過官網、APP、反詐中心APP舉報,并協助警方立案;三是投資者教育:制作短視頻、情景劇等通俗化內容,通過投教基地普及防詐知識。
其中,華福證券以脫口秀的風趣形式揭露金融詐騙行為。記者了解到,華福證券打造的《點“石”成“金”》《包租婆的愛情買賣》《當防非遇見泉州的美》《新三國—投資有道》《金陵十三“拆”系列》等產品,已經得到了監管機構的高度認可。其中,《包租婆的愛情買賣》的反詐作品被公安部刑偵號轉載。
那么,股民該如何從自身出發,做好風險防范?
26日,華泰證券一資深投顧告訴記者:“投資者在下載證券軟件時,一定要通過官網、應用商店等正規渠道下載APP,關于‘保本’及‘內幕消息’等承諾,堅決不要相信,聽消息炒股致巨虧的案例比比皆是,看護好自己的錢袋子才是關鍵。”
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