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飼料破局行動:瞄準水下機器人技術,探索養殖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飼料價格波動頻繁、魚粉、豆粕等主要飼料原料價格持續上漲,導致養殖成本激增,不僅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也加重了養殖戶的經濟負擔,進而影響了養殖積極性和行業規模的發展。水產養殖行業正面臨著多重嚴峻挑戰。
與此同時,日益嚴格的環保監管政策對水產養殖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養殖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用于污水處理、生態修復等環保措施,以滿足政策法規的標準。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使得行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此外,水產品市場終端消費價格持續低迷,也讓整個行業陷入了困境。養殖戶辛苦養殖的水產品,難以獲得理想的銷售價格,資金回籠困難,導致他們在購買飼料時也變得更加謹慎。這一系列因素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水產飼料企業在水產養殖板塊的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東粵海飼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海飼料,股票代碼:001313)作為行業領軍企業,展現出了積極創新的姿態,積極擁抱新科技,探索養殖新質生產力,尋求創新破局之道。
在前不久東北證券舉辦的長白山論壇上,粵海飼料董事長鄭石軒闡述了 AI 技術對傳統水產養殖行業的變革性影響。他表示,公司正積極擁抱 AI 技術,借助其強大的數據收集、分析及系統化優化能力,推動技術迭代升級,有效降低人力成本。例如,原本需要十人完成的工作,未來借助 AI 技術一兩人便可高效完成。
而在眾多創新舉措中,水下機器人技術成為粵海飼料破局的新關鍵。隨著水下機器人技術的興起,粵海飼料敏銳察覺到其中蘊含的巨大潛力。近日,鄭石軒董事長親自帶隊前往深圳一家專注于水下機器人研發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進行參訪,深入了解該技術的最新進展,并積極探討合作路徑。
在雙方座談會上,深圳某水下機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員詳細地介紹了水下機器人技術的研發歷程、目前的技術突破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每一款機器人的特點和優勢,從先進的傳感器技術到強大的動力系統,從高清的攝像功能到靈活的操控性能。在技術研發實驗室,鄭石軒董事長與研發人員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就一些關鍵技術問題和應用前景進行了探討,對該公司水下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實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智能養殖監測----水下機器人可實時監測特種養殖水質、水溫、溶氧量等關鍵指標,生成精準數據,助力養殖戶及時調整養殖策略,營造適宜養殖環境。粵海飼料可憑借與養殖戶的緊密合作,將監測數據融入整體服務體系,提供專業養殖建議。
養殖設施巡檢----水下機器人能搭載檢測設備,全方位檢查網箱、堤壩等設施,及時發現并修補破損處,防止養殖生物逃逸。粵海飼料可借助渠道優勢,將巡檢服務推廣給旗下眾多養殖戶,提升設施安全性與穩定性,降低養殖風險。
精準投喂----借助水下機器人精準定位與數據分析功能,可依據養殖生物分布和生長狀況,規劃最佳投喂路徑與量,避免飼料浪費與水質污染。粵海飼料可將此技術融入飼料銷售與服務,為養殖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鞏固合作關系。
養殖過程可視化----水下機器人的高清攝像功能可實時拍攝特種養殖生物生長狀態,養殖戶遠程便能了解情況。粵海飼料可搭建數字化服務平臺,整合拍攝畫面供養殖戶查看,也為技術團隊提供直觀信息,便于開展針對性技術指導與飼料授信。
粵海飼料董事長也在會上分享了粵海飼料在水產養殖行業的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戰略。他強調了尋求新技術賦能的重要性,表達了對水下機器人技術在水產養殖領域應用的濃厚興趣和期待。雙方就如何利用水下機器人技術解決水產養殖中的實際問題,如水質監測、飼料投喂、疾病防控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碰撞出了許多合作的火花。
鄭石軒董事長表示,隨著消費者對水產品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養殖方式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粵海飼料在特種養殖領域擁有龐大的養殖戶資源,引入水下機器人,能夠實現對養殖環境的實時監測,助力養殖戶及時調整養殖策略,營造適宜的養殖環境;能夠實現精準投喂,避免飼料浪費與水質污染;還能夠實現疾病防控,減少疾病帶來的損失,從而大幅提升養殖效率和產品質量,為粵海飼料及廣大養殖戶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水下機器人正逐步成為推動水產養殖行業發展的新動力,為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變革。未來,積極擁抱水下機器人等先進技術的粵海飼料,有望推動水產養殖行業朝著智能化、現代化方向邁進,為行業在困境中破局注入新動力,從而帶來全新的發展契機。
張辰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