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持續迎來政策東風
近期,北京、上海等地發布行動方案,提出腦機接口發展目標。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和“人工智能+”,并將腦機接口作為未來產業的重要代表,強調了其在推動產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以Neuralink為代表的海外侵入式腦機接口公司不斷取得技術突破。隨著技術快速迭代,腦機接口相關公司將持續在技術和市場方面取得突破。
事件驅動 北京、上海等地發布腦機接口行動方案
2025年1月8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印發 《加快北京市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計劃產出重大原創性成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潛在獨角獸和獨角獸企業,建成2—3個產品特色體驗和展示中心,加速推動腦機接口技術在多場景的落地應用。
1月10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印發 《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 (2025—2030年)》,其中提出,2027年前,實現高質量腦控,半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在國內率先實現臨床應用,侵入式腦機接口研發取得突破,腦機接口創新生態初步構建。2030年前,腦機接口產品全面實現臨床應用,打造全球腦機接口產品創新高地,產業鏈核心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腦機接口是一種在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通信和控制通道,用腦的生物電信號直接操控外部設備,或以外部刺激調控腦的活動,從而增強、改善和延伸大腦功能的技術。腦機接口目前主要作為一種神經替代體存在,它使電子設備能夠直接與大腦的某些部分進行通信。
根據腦信號采集時電極植入大腦的位置,腦機接口主要分為三類: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我國腦機企業目前大多選擇非侵入式采集技術路線。對于侵入式腦機設備,目前都處在臨床性研究和動物實驗階段。
行業現狀 海外已成功進行腦機芯片實驗
根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公布的《腦機接口標準化白皮書2021》,截至2021年,腦機接口在軍事上的應用已占全球腦機接口總應用的25%。美國商務部2018年發布《出口管制改革法案》,禁止包括腦機接口技術在內的14項技術對我國輸出。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將腦機接口列為十大創新標志性產品,未來將圍繞腦機接口等專業領域制定專項政策文件,提出要突破腦機融合、類腦芯片、大腦計算神經模型等關鍵技術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腦機接口產品,鼓勵探索在醫療康復、無人駕駛、虛擬現實等典型領域的應用;2024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發布腦機接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建方案,委員會名單已經公示。
PrecedenceStatistics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為23.5億美元,預計2033年達到108.9億美元,2023—2033年復合增長率為16.55%。由于侵入式腦機接口目前仍在臨床驗證階段,商業化仍然需要一定時間,目前落地主要為非侵入方式應用。
2024年1月,Neuralink首次宣布將設備植入首位受試者體內。2025年1月,馬斯克透露Neuralink已成功將腦機芯片植入第三名受試者體內,并計劃在2025年再為20至30名患者進行植入手術。
投資機會 關注在腦機接口方面有領先布局的公司
僅從醫療類市場看,麥肯錫預測腦機接口醫療應用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達到400億美元,并于2040年達到1450億美元。其中,以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為主的嚴肅醫療的潛在應用規模2030年預計為150億美元,2040年為850億美元,而以情緒評估與干預為主的消費醫療的潛在應用規模2030年預計為250億美元,2040年為600億美元。
根據量子位的測算,目前我國腦機接口設備的市場規模在十億級,占全球市場總份額不足十分之一。到2040年,我國腦機接口行業綜合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200億元,CAGR約為26%,直接市場規模(主要為設備)可能超過500億元,CAGR達到21%。
浙商證券表示,腦機接口可分為侵入式、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可應用于醫療康復等場景,建議關注在人腦科學、腦機設備和腦機醫療康復領域有布局的公司
愛朋醫療、翔宇醫療、誠益通、創新醫療、三博腦科、東方中科、科大訊飛、巖山科技、狄耐克、中科信息、盈趣科技、漢威科技、南京熊貓、力合科創、國脈科技、賽微電子。
東吳證券認為,今年以來,以Neu-ralink為代表的海外侵入式腦機接口公司不斷取得技術突破,開展臨床試驗,國內迎頭趕上,雖然侵入式腦機接口距離大規模商業落地還需要一定的臨床驗證時間,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商業化落地已經初見成效。工信部等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強調了發展腦機接口技術的重要性,預計隨著技術快速迭代,腦機接口相關公司將持續在技術和市場方面取得突破。目前腦機接口產業鏈尚未形成成熟產業鏈分工,大部分公司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建議關注自身或參股公司在腦機接口方面有領先布局的上市公司巖山科技、誠益通、三博腦科等。 宗禾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