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股IPO圖鑒 99只新股融資639億元,僅14家公司超募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7日,2024年共有99家公司在A股上市,合計融資638.58億元。這99家公司分別由28家券商保薦上市,IPO保薦家數前五名的券商分別是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聯合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
記者觀察到,今年上市新股的超募現象大幅減少,年內券商保薦的IPO項目數量整體有所下降,項目平均撤回率則上升至63%,達到近五年來最高水平。

74家公司募資未達預期
“開張”券商大幅減少
在今年新上市的99家公司中,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保薦的公司數量最多,均為10家,其后是華泰聯合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和民生證券,分別保薦了8家、7家、7家和6家公司。
募集資金方面,今年超過八成的公司首發募資金額都在10億元以下,大型IPO項目較少。具體來看,除了將于12月30日掛牌的國貨航,目前由國泰君安保薦的永興股份首發募資金額最高,為24.3億元;盡管如此,永興股份尚沒有募集到公司所預期的資金。招股書顯示,永興股份預計募資45.99億元,實際募資金額僅為預計募資額的五成左右。
事實上,今年有74家上市公司的首發募資金額都不及預期,上大股份、宏鑫科技、美新科技等10余家公司的實際募資金額甚至未達到擬募資額的一半。其中,由中金公司保薦的星宸科技擬募資30.99億元,實際募資金額為6.81億元,是IPO預計募資與實際募資差額最大的公司。
“新股融資金額大幅減少,反映了當前市場環境和投資者情緒的變化。”經濟學家余豐慧對《大眾證券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可能是投資者變得更加謹慎,對新上市公司的估值預期下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A股市場正在經歷從“重數量”到“重質量”的轉變,監管層對于企業上市的要求更加嚴格,市場選擇性增強,只有那些真正具有成長性和創新能力的企業才能獲得足夠的資本支持。
與此同時,今年的IPO超募現象有所減少。在99家上市公司中,首發募資出現超募的公司共14家,占比為14%;去年有55%的公司超額募資。具體來看,今年大部分公司的超募金額低于1000萬元,但也有幾家超募金額較多的公司,如招商證券保薦的艾羅能源,公司實際募資金額為22.26億元,是預計募資金額的兩倍多;此外,諾瓦星云和西典新能分別超募4.2億元和2.03億元。根據Wind數據統計,2023年全年A股共增加了313家上市公司,IPO融資總額為3565.39億元,今年新上市的99家公司合計融資638.58億元,僅為去年的18%。其中,由中信證券擔任IPO保薦機構的公司共募資95.67億元,位居股權融資保薦機構排名榜首;其后是華泰聯合證券、中信建投和招商證券,由它們保薦的公司募資總額分別為78.45億元、59.3億元和53.75億元。
今年以來,有12家券商的首發承銷保薦費用達到了1億元以上,中信證券、華泰聯合證券、中信建投的首發承銷保薦費用分別為6.16億元、5.12億元和3.44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招商證券憑借艾羅能源一單就賺取了約1.76億元的承銷保薦費,占到了招商證券年內首發承銷保薦費用的五成,并且是今年承銷保薦費用最高的IPO項目。
整體來看,今年順利“開張”的券商較去年大幅減少。據統計,年內將企業保薦上市的券商數量僅為2023年的一半,去年A股上市的313家公司分別由55家券商保薦。

逾五成券商年內“顆粒無收”
IPO項目平均撤回率翻倍
實際上,今年手握IPO項目的券商遠不止28家,而大部分券商在今年尚未成功保薦企業上市。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27日,年內有62家券商擔任777家IPO企業的保薦機構,也就是說,目前有超過五成的券商在今年“顆粒無收”。
今年上半年,《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新“國九條”等政策措施相繼出臺,監管層明確要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并全面提高了主板、創業板、科創板IPO門檻。
“嚴”字當頭,今年除了順利闖關企業數量減少,IPO排隊企業的數量也在“縮水”。據不完全統計,超過50家券商在2023年共為1297家IPO企業提供保薦服務,后者是今年的1.67倍。具體來看,保薦項目數量排名前三的券商與去年相同,依次是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和海通證券,提供保薦服務的IPO企業數量分別為92家、66家和51家,均較去年減少了四成多。包括前述券商在內,有22家券商今年的IPO保薦項目在10個以上,與此同時,有13家券商年內僅擔任了1家公司的IPO保薦機構。
進一步統計發現,與前幾年相比,今年券商整體的項目撤回率大幅上升,去年的平均撤回率約為30%,今年上升至63%左右;主動撤回IPO的公司從281家增加至435家。作為常年手握最多IPO項目的券商,中信證券今年主動撤回的IPO項目達到了54個,項目撤回率從去年的19.5%提高至58.7%。
此外,還有44家券商保薦項目的撤回率也在50%及以上,太平洋證券、湘財證券、國盛證券等12家券商由于撤回了唯一保薦的IPO項目,因此年內保薦項目的撤回率為100%。記者注意到,另有4家券商的IPO項目也達到了100%的撤回率,分別是中原證券、華英證券、中德證券和東亞前海證券,各自對應的保薦項目數量分別為5家、4家、4家和2家。其中,由華英證券保薦并主動撤回的英特派IPO,其上市前的現金分紅情況曾引發猜測。
新“國九條”明確將上市前突擊“清倉式”分紅等情形納入發行上市負面清單,滬深交易所隨后對于突擊“清倉式”分紅給出了具體的標準:報告期三年累計分紅金額占同期凈利潤比例超過80%;或者報告期三年累計分紅金額占同期凈利潤比例超過50%且累計分紅金額超過3億元,同時募集資金中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銀行貸款金額合計比例高于20%。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英特派的歸母凈利潤合計為3.95億元,而這三年公司累計現金分紅金額約為3.52億元,占累計歸母凈利潤的近九成。據了解,同樣被質疑存在突擊“清倉式”分紅的還有民生證券保薦的敏達股份、中信證券保薦的中智股份,以及中金公司保薦的道爾道等,而這些公司也都在今年主動撤回了IPO申請。
92名保薦代表人因IPO項目被罰
多家券商在主動撤回后仍被追責
提高上市門檻的同時,監管層對于券商在IPO保薦過程中的執業質量要求也更加嚴格。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于規范中介機構為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草案)》。會議強調,要發揮好中介機構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防止中介機構與發行人不當利益捆綁,嚴厲打擊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等違法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12月20日,思爾芯IPO欺詐發行案中的保薦機構中金公司處罰正式落地,該案系新《證券法》實施以來,發行人在提交申報材料后、未獲注冊前,證監會查辦的首例欺詐發行案件。今年以來,為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中國證監會多次強調嚴格落實“申報即擔責”,并明確對“一查就撤”等問題追查到底、問責到人。
根據公開信息統計,截至12月26日,針對投行領域,目前監管層已對券商共計發出至少130張罰單,較去年同期約增長24%,涉及券商超過40家,共有136名保薦代表人受到監管處罰或自律處罰。其中,罰單數量最多的券商是中信建投,其后是海通證券、中信證券和國信證券等。
臨近年末,一個月內領了3張罰單、6名保薦代表人被通報批評的民生證券受到市場的關注。12月以來,民生證券先后因在福特科IPO、恒業微晶IPO以及華理生物IPO項目中存在違規行為遭到上交所和深交所的監管警示。這三家公司均為主動撤回上市申請,而民生證券在對應的保薦過程中均存在開展核查工作不到位、不充分等執業問題。
其中,福特科IPO是在已提交注冊后,證監會在現場檢查中發現公司可能涉嫌資金占用、違規擔保信息披露不完整等內控問題,且研發人員認定的合規性等也存疑,證監會要求公司及中介機構對此進行核查和解釋說明。最終,福特科和民生證券主動要求撤回注冊申請文件。
和民生證券一樣,在主動撤回IPO后依舊被追責處罰的保薦機構還有德邦證券、華泰聯合證券等。其中涉及的華理生物、軒凱生物、英虎機械等IPO項目均為今年撤回。
今年9月,中證協還完善了保薦代表人負面評價公示機制,并將保薦代表人與IPO撤否項目進行了直接綁定。官網信息顯示,中證協在保薦代表人分類名單A(綜合執業信息)中增加了保薦項目撤否情況,同時還在A、B、C三類名單基礎上新增了保薦代表人分類名單D(暫停業務類)。
根據前述名單統計發現,今年被罰的136名保薦代表人中,其中92人涉及IPO保薦項目。保薦代表人分類名單D(暫停業務類)中,有4人的處罰信息為今年新增,分別來自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
上海市信本律師事務所趙敬國律師告訴記者,總體而言,今年監管層對券商的處罰呈現出罰單數量增多、覆蓋面擴大、追責力度加大,以及投行業務是處罰“重災區”等特點。對于券商等中介機構更加嚴格、全面和多樣化的處罰,有利于保護投資者利益,維護市場秩序。
記者 李秋捷 實習記者 黃琴琴

《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高頻詞匯總

2024年A股IPO發行情況一覽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