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財險陷泥沼:巨額賠付“陰影籠罩”,超千萬罰金拉響合規警報
中華財險作為保險行業老牌企業,近年隨著保險行業外部環境變化,逐漸深陷諸多問題的泥沼。
證券之星注意到,包括本月初中華財險廣西分公司領罰在內,公司在2024年收到罰單近百張,罰款總額逾1300萬元。同時業績方面也呈現出萎靡態勢,保險業務收入雖有增長,但凈利潤卻大幅跳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此外,信用保證保險糾紛案件更是讓公司面臨巨額賠付,預計賠付金額超5000萬元,同時還涉及多起其他保險合同糾紛,給公司的財務狀況和聲譽帶來較大沖擊。
罰單風暴下的合規危機
國家金管局官網信息顯示,中華財險在2024 年遭遇了一場罰單“風暴”。截至12月4日,各級分公司及相關責任人收到的罰單數量累計近100張,罰款總額更是超過1300萬元。
證券之星注意到,這些罰單涉及的違法違規行為五花八門,其中財務數據不真實,虛構保險中介業務、理賠資料作假等問題突出。例如,10月24日,中華財險廣西分公司因財務數據不真實被廣西監管局處罰五十萬元,相關責任人廖紅珍、玉柳莎分別被處警告并罰款七萬元。12月4日,中華財險榆林中心支公司因虛列、套取費用被榆林監管分局處以二十一萬元罰款,相關責任人薛婷和彭竹青分別被處警告并罰款一萬元。
另在今年3月2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吉林監管局發布4則行政處罰單顯示,因未嚴格執行農業保險單獨核算、虛構保險中介業務套取費用、編制虛假理賠資料等3項違法違規行為,中中華財險長春中心支公司被處罰款71萬元;該公司三位高管分別被處罰款9萬元、7萬元、12萬元;合計罰款99萬元。
今年2月9日,中華財險洛陽中心支公司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洛陽監管分局處以罰款92萬元。主要違法違規事實包括利用保險經紀人虛構保險中介業務套取費用等。
如此大規模的罰單事件背后,深刻暴露出中華財險在合規管理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例如虛構保險中介業務不僅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也使公司的業務結構出現扭曲,對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理賠資料作假更是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極大地損害了公司在市場中的聲譽和形象。
業績低迷背后的經營困境
不僅合規問題頻出,中華財險的業績在2024年陷入了令人堪憂的境地。最新發布的三季度償付報告揭示了其業績下滑的現實。
數據顯示,盡管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在第三季度達到了147.4億,同比實現了5.1%的增長,但凈利潤卻僅為7964.9萬元,同比大幅下降46.9%,增收不增利的問題十分突出。這一現象或許表明公司在業務擴張過程中,未能有效控制成本,導致盈利能力顯著下降。
證券之星注意到,公司在多個業務領域均面臨挑戰。總簽單保費從二季度的205.2億銳減至三季度的152.45億,下滑幅度超過25%。其中,車險業務作為公司的重要支柱,簽單保費從二季度的80.21億元下滑至三季度的75.46億元,同時,車險車均保費從二季度的2544.59 元下滑至三季度的2389.54元。
與業績下滑相伴的是公司資產規模的萎縮。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總資產為814.47億元,較二季度末減少了20.74億,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7.83億。資產規模的縮水不僅削弱了公司的投資能力,也對公司的業務拓展和風險抵御能力構成了制約。
在償付能力方面,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三季度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2.62%,較上季度的189.79%下降了7.17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48.28%,較上季度153.54%下降了5.26個百分點。
與行業平均水平相比,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國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7.4%,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35.1%,其中財產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高達231.8%,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03.9%,中華財險明顯落后。
信用保證保險糾紛引發連鎖反應
此外,中華財險在信用保證保險領域遭遇了棘手的糾紛案件,給公司帶來了沉重的財務負擔和聲譽損失。
證券之星注意到,在與杭州惠金的信用保證保險糾紛中,法院終審判決中華財險遼寧分公司需支付保險理賠款、違約金及其他相關費用,合計支付金額預計超過5000萬元。
這一巨額賠付不僅直接沖擊了公司的財務狀況,也對公司的利潤造成了顯著影響,其金額超過了公司今年第三季度的凈利潤(7964萬)約6成。
此外,公司還卷入了其他保險合同糾紛。與瀘定縣昌源電力開發有限公司的保險合同糾紛,訴訟標的金額高達3.01億元;與懷化宏宇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訴訟財產保全責任保險合同糾紛,標的金額為1.27億元。這些糾紛均存在對保險責任的爭議,且損失金額目前尚無法確定,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財務不確定性和經營風險。
信用保證保險糾紛案件的頻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在該業務領域的風險評估和管理能力存在嚴重不足。
在過去,信保業務曾被視為一片藍海,但許多保險公司在開展業務時過于追求規模擴張,忽視了潛在風險。中華財險在入局信保業務時,雖考慮過風控措施,如定價與核保部門的多重把關,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為尋求業務擴張,風險評估不足,導致公司在面對客戶違約時,不得不承擔高額的賠付責任,陷入被動的局面。(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趙子祥)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