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店“送禮物”派生增量消費需求
微信小店開啟 “送禮物”功能灰度測試,除珠寶、教育培訓兩大類別和超過1萬元的商品外,其余類型的商品,均已默認開啟“送禮物”功能。這不僅僅是簡單理解為贈禮需求的落地,更要重視后續給予微信生態的電商平臺發展機遇。
業內人士表示,微信小店“送禮物”功能將線下拆禮物帶來的驚喜體驗復制到線上,賦予電商購物更高的情緒價值以及用戶間更深層的情感鏈接,有望派生更多的增量消費需求。
事件驅動 微信小店開展“送禮物”灰測
根據微信小店官方公告,12月17日,微信小店開啟“送禮物”功能灰度測試,除珠寶首飾以及教育培訓、其他類目以及商品原價高于1萬元的商品外,符合微信小店準入及運營規則的商品均將默認支持“送禮物”功能。其基礎流程為:贈送方在商品詳情頁點擊 “送給朋友”,進入“確認禮物”頁面選款式,接著在“送禮物”頁面選定朋友并完成支付,禮物便自動送出。
微信小店自2024年8月正式上線,為微信電商重要一環,臨近節假日“送禮物”功能有望再添熱度。2024年8月25日,視頻號小店正式升級為微信小店,擴大了小店的連接范圍,此前視頻號小店只連接視頻號、公眾號、小程序、朋友圈,微信小店還會出現在搜一搜等更多場域;商家入駐門檻降低,只要是個體工商戶就可以直接開通微信小店,甚至支持滿足一定條件的商家0元保證金試運營。
騰訊三季度財報中,電商業務微信小店被首次寫進財報。在電話會議上,騰訊高管重點提及微信小店,稱騰訊正在圍繞微信小店來升級整個電商戰略。據《晚點LatePost》報道,微信視頻號電商2023年的成交總額(GMV)在一千億元左右,與同行差距較大。從今年12月到明年2月,橫跨圣誕、元旦、春節、情人節等眾多高送禮需求節假日,微信小店有望借助“送禮物”吸引更多商家入駐以及實現更多增量消費需求。
行業前景 “社交+電商”模式有望跑通
微信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強大的社交關系鏈,“送禮物”功能借助這一優勢,有望實現快速裂變傳播,正如當年微信紅包借助春節期間的社交互動迅速走紅,推動了微信支付的普及一樣,“送禮物”功能在節日期間的應用,也可能吸引大量用戶使用微信小店,將用戶流量導流至微信電商生態,培養用戶的微信購物習慣,進而為整個電商業務帶來持續的流量增長。此次推出送禮物功能的時間節點恰逢圣誕、元旦、春節等假期密集期,社交引爆的可能性較大。
從用戶體驗角度來看,這一功能簡化了送禮流程,滿足了用戶在節日、紀念日等特殊場景下的情感需求,贈送方無需填寫收貨地址,只需在商品詳情頁點擊“送給朋友”,選擇款式、金額并完成支付,禮物便會自動發送給接收方,接收方則可靈活填寫收貨信息或調整商品規格,極大地提升了購物的便捷性與趣味性。
商家端提供創新的營銷方式和新渠道,用戶價格敏感度可能會較低可助力商家利潤率提升。一方面,能夠激發更多非剛需但強調情感驅動的消費,尤其是在禮品市場,商家有機會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商品用于贈送,從而擴大銷售規模;另一方面,該功能也為商家打開了品牌傳播的新窗口,用戶通過贈送禮物的方式,能夠更自然地將品牌信息傳遞給朋友,進而提升品牌的認知度和影響力,有助于商家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加用戶黏性和復購率?!八投Y物”功能的屬性更多是滿足用戶的情緒價值,送禮方在送禮時對于商品價格的敏感程度可能會較低,商家有望在此渠道取得更高的利潤率。
投資機會 短期利好單價較低小家電產業
國泰君安表示,微信小店送禮功能對家電行業的利好分為三層。第一,短期最為利好以贈禮需求為主的高顏值、個體需求度較好的廚房小家電和個護小家電。第二,微信電商生態的發展,意味著結合群聊、公眾號、視頻號和朋友圈廣告等新型營銷工具,將帶來行業新的營銷機會,有利于對于電商營銷方式較為敏銳及機制靈活的公司。第三,根據過往每一輪電商以及渠道改革的歷史,都將是品牌崛起與洗牌的機會,且小家電行業因內需市場需求低迷,近兩年品牌數量退出較多,本身就到了行業出清的階段,廚房小家電和個護家電類也迎來了底部布局的機會。
對于具體投資標的,國泰君安指出,微信“送禮”短期利好單價較低的小家電,長期新平臺、新玩法與新流量的誕生,也有利于催生新的商機以及新一輪品牌崛起的機會。推薦飛科電器、北鼎股份、德爾瑪等。
華西證券認為,微信小店“送禮物”功能將線下拆禮物帶來的驚喜體驗復制到線上,賦予電商購物更高的情緒價值以及用戶間更深層的情感鏈接,有望派生更多的增量消費需求,相關受益標的包括:電商代運營頭部企業:青木股份、凱淳股份、壹網壹創、值得買、南極電商等;送禮物及種草場景更加豐富的零售品牌方有望積極布局微信小店業務:孩子王、愛嬰室、中國中免、廣州酒家、水羊股份、麗人麗妝等;黃金珠寶相關公司雖暫不符合灰度測試名錄,但產品本身驚喜屬性較強、情緒價值較高,且多家公司在微信電商開展業務布局,隨著“送禮物”各項功能趨于完善,有望陸續開通珠寶首飾品類,關注周大生、潮宏基等。 宗禾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