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盈利”企業頻獲政策落地支持 資本市場服務新質生產力打開新空間
繼首家未盈利企業獲IPO受理后,本周首家未盈利企業再融資獲得審核通過。《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下稱 “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圍繞科創企業并購重組、再融資等配套政策正在加速推出。無論是未盈利企業獲IPO受理,還是未盈利企業定增獲批,都體現出資本市場對科創屬性未盈利科技企業的制度性包容,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突破。
首家未盈利企業再融資獲通過
2024年12月11日,迪哲醫藥公告稱,公司申請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獲得上交所上市審核中心審核通過。這是證監會“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上交所首家未盈利企業再融資獲得審核通過。
公開資料顯示,迪哲醫藥是一家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專注于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領域創新療法的研究、開發和商業化。2021年至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028.54萬元、0萬元和9128.86萬元;同期,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6.82億元、-7.85億元和-11.61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38億元,同比增長743.97%;扣非后凈利潤-6億元,同比減虧29.93%。
此次迪哲醫藥定增預案發布于2023年3月24日,當年4月25日獲受理,計劃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6.08億元,擬用于新藥研發項目、國際標準創新藥產業化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今年11月24日,迪哲醫藥修訂了定增預案,募資總額將從最初的26.08億元下調至不超過18.48億元,下調幅度約為29%。
今年11月29日,上交所官網顯示,西安奕斯偉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西安奕材”)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獲上交所受理。這是證監會“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業IPO申請。
公開資料顯示,西安奕材主營業務為12英寸硅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西安奕材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08億元、10.55億元、14.74億元和14.34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47億元、-4.12億元、-5.78億元和-5.89億元。基于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產能和2023年月均出貨量統計,公司是中國最大的12英寸硅片廠商,相應產能和月均出貨量在同期全球占比分別約為7%和4%。
資本市場制度不斷暢通
未盈利企業上市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作為新“國九條”的配套措施,證監會發布的《關于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下稱“十六項措施”)與“科創板八條”都將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上市作為重要的舉措,為具有典型新質生產力未盈利的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提供了更為包容和支持的政策環境。
2024年6月,證監會發布 “科創板八條”,旨在進一步深化科創板改革,提升其對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支持力度。這八條措施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強化科創板“硬科技”定位,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上市。這一政策不僅提升了制度包容性,還明確了科創板將優先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的“硬科技”企業。
此外,證監會發布的“十六項措施”在健全資本市場功能,優化資源配置,為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其中,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關、完善科技型企業股權激勵、優化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環境等措施,直接促進了未盈利企業的上市便利。
市場人士表示,“未盈利”企業頻獲政策落地支持,顯示了資本市場對新質生產力的制度包容性,允許未盈利但具有高成長潛力的科技企業上市,以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旨在進一步突出科創板“硬科技”特色,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功能,為資本市場服務新質生產力打開新空間,從而更好地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
中泰證券則指出,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主的科技創新政策不斷加碼,“科技-金融-產業”的良性互促在以新“國九條”“科創板八條”等資本市場制度下不斷暢通,當前大國博弈中催生科技競賽下國產自主可控技術的迫切性,都倒逼硬科技賽道投資的景氣度。科創板再次確立了以支持“硬科技”發展的使命,科技板塊投資風險偏好或率先回暖。 記者 劉揚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