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銀行“漏洞百出”:“財報烏龍”風波未消,支行行長又遭禁業
近期,西安銀行(600928.SH)頻頻登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證券之星注意到,日前西安銀行一支行行長被終身禁業,其因卷入400萬“借款還貸”案,受到市場廣泛關注。
就在不久前,西安銀行曾因財報披露“烏龍”導致市場對其信批工作質疑,再到近年來業績持續下滑,資產質量承壓,種種問題將這家西北首家上市銀行推向了信任危機的邊緣。
在金融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西安銀行面臨的挑戰也折射出中小銀行在合規管理、信息披露和經營效率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
禁業風波暴露合規漏洞
西安銀行近期因支行長違規操作而被終身禁業的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
12月10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陜西監管局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西安銀行健康路支行時任行長秦江因“信貸業務違規”和“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被處以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終身的處罰。
證券之星注意到,秦江早已身背訴訟糾紛,據法院公開的民事判決書(裁定書)披露,秦江因西安銀行健康路支行一家借款企業貸款到期后利息無法償還,向王某借款400萬元進行中轉,并且在王某未到場的情況下,該行以特種轉賬的方式將王某的400萬元款轉入貸款企業。
此后,由于該企業申請破產,無力償還400萬元借款。法院審理認為,秦江等人的行為涉嫌經濟犯罪,故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并將有關犯罪材料移送公安機關。
類似的合規問題并非孤例。今年1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陜西監管局公開處罰信息顯示,西安銀行渭南分行因集團客戶統一授信執行不到位被罰款25萬元,同時分行的相關負責人金某某也因責任缺失被警告。
今年4月,西安銀行因兩名獨立董事“超期服役”而被責令改正,顯示出其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疏漏。根據《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管理辦法》規定,獨立董事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六年,但西安銀行在這一問題上卻長期未能完成整改。這種基本治理要求的忽視,暴露出其在公司合規性和風控管理上的系統性不足。
從支行管理到公司治理層面的頻頻失誤,反映了西安銀行內部風控體系的漏洞,也削弱了外界對其管理能力的信任。
信息披露混亂,財報鬧“烏龍”
在信息披露領域,西安銀行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其2024年前三季度財報因“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一項數據出現巨大差異而被迫更正。最初披露的數據為5.56億元,但更正后調整為8.29億元。
這一烏龍不僅導致市場對其數據準確性的質疑,也使其再度成為輿論焦點。
而這也并非西安銀行首次因信息披露問題受到關注。今年9月,陜西證監局向西安銀行及其三位高管出具警示函,指出其2020至2022年資產負債表中“金融投資”科目下部分金融資產分類不準確的問題。
多次的信息披露違規暴露了該行在數據管理和合規流程中的短板,也為其股東和投資者帶來了不必要的風險。
信息披露的混亂不僅僅是個體問題,而是反映了西安銀行在運營管理和內部監督上“失職”。這種問題的積累可能對其未來的資本市場表現和投資者信心造成長遠影響。
業績增長乏力
從業績表現來看,西安銀行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69%,達到55.29億元,但歸母凈利潤僅微增1.14%,利潤總額和營業利潤則分別同比下降7.3%和7.4%。
此外,不良貸款率升至1.64%,撥備覆蓋率則下降至186.30%,反映出資產質量的進一步下滑。
證券之星注意到,盡管西安銀行前三季度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實現了31.39%的增長,但利息凈收入卻同比下降3%,凸顯出其盈利模式的單一化和抗風險能力的不足。
同時,其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暴增1173%,但這種依賴非經常性收益的增長方式難以持續。在凈息差持續收窄的背景下,中小銀行的核心業務競爭力受到進一步削弱,西安銀行也不例外。
此外,西安銀行通過投資長端國債實現了較高的投資收益,但這一策略的風險逐漸顯現。隨著債券市場波動加劇,未來此類投資能否延續高收益尚存不確定性,這無疑為其業績增長蒙上了一層陰影。(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趙子祥)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