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實智能:應收賬款高懸 訂單增長難掩業績不振
伴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建筑、智慧園區、樓宇智能化的市場前景廣闊,這也為作為智能物聯網方案服務商的達實智能(002421.SZ)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據了解,達實智能為客戶提供包含 AIoT 智能物聯網管控平臺和基于平臺的智能化系統應用,例如空間場景控制系統,門禁一卡通系統等在內的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
今年前三季度,達實智能營收和歸母凈利潤雙雙下滑,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46億元,同比下降21.3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798.79萬元,同比下降54.83%。對于營收下降的情況,公司解釋稱,主要原因是2023年簽約及中標情況未達預期。
證券之星注意到,2023年,達實智能簽約及中標訂單金額合計為29.4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34.43%。不過在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簽約及中標項目金額合計23.2億元,同比增長13.13%
因此,盡管當前業績不振,但較多的在手訂單似乎也是公司能夠直面投資者的底氣。
不過這些訂單能否悉數轉化為公司到手的“真金白銀”還有待觀察。事實上,公司長期存在應收賬款占營收比重較高的情況,今年前三季度,達實智能應收賬款余額達到16.67億元,營收占比達到77.68%。
應收賬款高居不下
對于2023年整體訂單同比大幅下降的原因,達實智能解釋稱,一方面受大環境影響,部分重點跟蹤的項目延期招標;另一方面是主動加強了項目的篩選,尤其是對回款風險較高的客戶和付款方式較苛刻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制。
證券之星梳理發現,達實智能主動對項目進行篩選的行為,反映出其此前客戶結構的不合理,也是其期望降低應收賬款高企的風險。
從客戶側看,由于下游房地產客戶暴雷,達實智能2021年底計提大額壞賬,致使公司該年歸母凈利潤巨虧5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58.48%。達實智能也在這一年的年報中坦言,“公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將引以為戒,在未來年度加強風險預警及風險防范。”
而在財務側,常年居高不下的應收賬款,一直是懸掛在達實智能頭上的“阿喀琉斯之踵”。
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達實智能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15.65億元、20.09億元和22.34億元,占各期營收比重分別為:49.46%、55.9%和58.28%。
值得注意,2020 年新收入準則實施后,達實智能按新收入準則核算應收賬款、合同資產、合同負債等科目。2021年至2023年,公司合同資產分別為:14.15億元、13.6億元和14.42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合同資產達13.52億元。
根據達實智能2022年9月對證監局的反饋回復,公司合同資產主要由已完工未結算工程和尚未到期的質保金構。對于如此大體量的未結算工程款,公司未予以大幅計提。
達實智能解釋稱,剩余已完工未結算部分形成合同資產余額較大,符合公司業務特性,并非由項目進度異常所致。此外,由于政府事業單位或國企客戶較多,項目工程款多來源于政府撥款,近年來,受宏觀經濟下行、各地財政預算收緊影響,前述客戶結算和付款審批周期延長,導致部分客戶回款比例較低,合同資產期末余額較大。
曾被監管指出治理不完善
今年前三季度,達實智能實現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21.33%和54.83%。此外受累應收賬款高企,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95億元。
盡管業績和現金流承壓,但是公司投資擴張的步伐從未停止。
證券之星發現, 2014年至2023年,達實智能每年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均為負。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額為-2.7億元。
為減輕資金壓力,2023年,達實智能完成非公開定增,募得7億元資金。另外公司的長期借款從2020年的17.48億元持續上漲至今年前三季度的26.95億元。
對于現金流的改善,外部的“輸血”只是一時,公司最終還是需要打造自身的造血能力。
此外,證券之星注意到,在2023年11月深圳證監局對達實智能的現場檢查中,公司還被檢查存在治理不完善、財務會計核算不規范的問題。
根據達實智能2023年12月29日披露的關于公司收到深圳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的公告,深圳證監局指出公司個別股東大會推選與審議議案存在關聯關系的股東擔任監票人,部分董事會審議年度董事和高管薪酬方案,相關董事未回避表決。違反了《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則》、《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相關規定。
深圳證監局在現場檢查中還發現,達實智能子公司江蘇達實久信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工程項目未按照進度確認單及審定結算情況確認收入成本;個別項目出現停工一年、客戶未按約定回款、接手方不明等情況,公司未充分評估減值跡象,合同資產減值計提不審慎。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
上述情況的出現絕非偶然,一定程度反映出,達實智能業務模式的壓力以及信息披露質量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應收賬款持續攀升的背景下,其財務管理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吳凡)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