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自主可控方興未艾
北京時間12月2日晚,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修訂了 《出口管理條例》(EAR),將140個中國半導體行業相關實體添加到“實體清單”。相比此前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主要是龍頭半導體設計及設備公司不同,此次的清單對國內產業鏈覆蓋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較前幾輪制裁嚴厲。這一輪的制裁中,包括薄膜沉積、離子注入、涂膠顯影、CMP以及EDA等國內主要企業均列其中。
業內人士表示,在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引導下,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會進一步提升。長期來看,半導體等核心技術的國產化需求凸顯,國內產業鏈企業國產化率提升意愿較強,給國內半導體企業更多機會,建議關注國產化設備及材料導入帶來的市場潛力。
事件驅動 美國發布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
北京時間2024年12月2日晚間,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發布了《出口管理條例》(EAR)的修訂說明,修訂半導體相關的出口管制規則,同時將140個中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核心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實體清單新增140家公司,并修改對部分企業(標注“腳注5”的企業)供應含美技術外國產品的限制要求,以及從驗證最終用戶(VEU)“白名單”計劃中刪除3家中國企業;針對高帶寬內存(HBM)增加新的管制措施(增加新的3A090.c編碼);擴展了部分半導體制造設備和相關物品的管制品類,適用于外國直接產品規則。
針對實體清單企業和白名單的更新主要包含三部分。
第一,新增140家實體清單公司,主要為國產半導體制造、設備廠商,也涉及EDA、投資公司。實體清單內企業在購買美國技術含量25%以上產品時受到限制。
第二,對14家實體清單中的晶圓廠及研發中心增加了“腳注5”限制,更嚴格限制含美技術產品的采購。此外,BIS對中芯國際的許可批準政策也做了修訂。
第三,3家半導體公司被移除VEU清單。BIS將三家中國半導體公司從VEU(授權驗證最終用戶)“白名單”清單移除,分別為中微公司、華虹半導體和華潤微,VEU公司無需從BIS獲得出口、再出口或轉讓(國內)許可證,現在被移除后,購買受管制的商品、軟件和(或)技術均需要通過BIS審查。
行業前景 國產半導體自主可控需求迫切
2022年10月,BIS更新 《出口管制條例》,將中國31家企業列入“未經核實清單”,并限制對中國先進邏輯和存儲的設備出口;同年12月,將長江存儲、上海微電子、寒武紀等36家半導體相關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并采用 “外國直接產品規則”,包含美國技術、產品、軟件的物項,都將受到約束。2023年10月,美國升級對華出口管制,將壁仞和摩爾線程及子公司等13個中國公司納入 “實體清單”,進行“外國直接產品規則”的限制。
相比此前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主要是龍頭半導體設計及設備公司不同,此次的清單對國內產業鏈覆蓋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較前幾輪制裁嚴厲。這一輪的制裁中,包括薄膜沉積、離子注入、涂膠顯影、CMP以及EDA等國內主要企業均列其中。此外,無論是在美國生產還是在美國以外生產的HBM存儲,只要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美國技術比例達到EAR要求,這些產品出口都需要美國政府授權。HBM是AI芯片關鍵的存儲單元,目前領先產品已經演進到第5代(HBM3E),韓國三星和海力士、美國美光等技術和市場領先,國內差距較為明顯。
平安證券認為,半導體由于投入大、風險高,需要做到規模化和集聚化,全球化的供應鏈可減輕單一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壓力,分散風險能夠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避免重復造輪子,行業才可以得到更良性的發展,“小院高墻”政策會造成全球化產業鏈的割裂,有實力的經濟體會基于供應鏈和國家安全考慮,加快半導體甚至是整個ICT行業供應鏈的自主可控,中國也不例外。
投資機會 半導體材料迎來國產替代機會
平安證券表示,在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引導下,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會進一步提升。長期來看,半導體等核心技術的國產化需求凸顯,國內產業鏈企業國產化率提升意愿較強,給國內半導體企業更多機會,建議關注國產化設備及材料導入帶來的市場潛力。設備環節建議關注北方華創、中微公司、拓荊科技、中科飛測、精測電子、芯源微、盛美上海、長川科技、華海清科等;零部件及材料環節建議關注富創精密、英杰電氣、江豐電子、滬硅產業、安集科技、鼎龍股份等。
美國政府此次公布的對華出口管制,也將倒逼我國自主可控基礎軟硬件產品加快發展,進一步推動我國信創產業發展。平安證券建議關注信創板塊,推薦海光信息、龍芯中科、中科曙光、金山辦公、福昕軟件、華大九天、太極股份,建議關注中國軟件、誠邁科技、達夢數據、星環科技、普聯軟件、遠光軟件;華為產業鏈板塊,推薦神州數碼,建議關注軟通動力、拓維信息、麒麟信安、潤和軟件、卓易信息、海量數據。
目前進口依賴度較高的化工品,如半導體光刻膠、電子特氣、濕電子化學品、半導體冷卻液、蜂窩陶瓷、OLED發光材料、潤滑油添加劑、汽車涂料、成核劑等。相關標的有望受益國產替代浪潮,實現市場份額的顯著提升。
長江證券表示,自主可控形勢嚴峻,國產替代迫在眉睫,建議關注相關材料的國產替代機會——半導體光刻膠(彤程新材、晶瑞電材)、電子特氣(金宏氣體、華特氣體、昊華科技)、濕電子化學品(興發集團)、半導體冷卻液(新宙邦、巨化股份)、COC/COP(阿科力)、蜂窩陶瓷 (國瓷材料)、OLED發光材料(奧來德、萊特光電、萬潤股份、瑞聯新材)、潤滑油添加劑(瑞豐新材、利安隆)、汽車涂料(松井股份)、成核劑(呈和科技)。
宗禾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