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失信行為”公開道歉 威高骨科銷售費用高企的背后
已上市三年的威高骨科(688161)29日收盤價為28.33元/股,較2021年上市時36.22元/股的發行價跌去近20%。股價破發之際,威高骨科今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總額僅為2021年同期的69%和33%。
威高骨科實控人陳學利曾被譽為“威海首富”。剛剛發布的《2024年胡潤百富榜》,陳學利、陳林父子以57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位列榜單第932位。經歷一波三折帶領威高骨科成功闖關IPO后,陳學利是否預料到威高骨科如今的局面?
上市次年業績“變臉”
2020年,在經歷了港股IPO折戟、借殼A股上市“告吹”后,陳學利決定分拆威高骨科于科創板獨立上市,華泰聯合證券擔任公司IPO保薦機構,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擔任審計機構。這一次的成功闖關,讓曾任威海市王家欽村黨支部書記的陳學利成為三家上市公司的實控人。
彼時,陳學利對威高骨科寄予厚望。威高骨科的主營業務為骨科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下游為終端醫療機構。近年來,全球骨科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根據標點信息的相關研究報告,預計2025年全球骨科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成長至515.0億美元,而亞太地區將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區域市場。
骨科醫療器械一般用于骨科類疾病治療和康復,產品包括脊柱、創傷和關節等植入耗材以及配套手術工具。目前,威高骨科的產品覆蓋脊柱、創傷、關節、運動醫學、骨修復材料、骨科手術器械等全骨科領域,并擁有超過2萬種不同規格的各類骨科醫療器械產品。
招股書顯示,在上市之前,威高骨科的營收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2017年至2020年,公司的營收從9.06億元躍至18.24億元,歸母凈利潤也從2.03億元增長至5.58億元。2021年上市當年,公司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乘勢而上,分別創下了21.54億元和6.9億元的歷史最高成績,而到了次年,公司業績卻急轉直下,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14.18%和21.17%。
盡管如此,2023年年初,華西證券還是在研報中表示,預計威高骨科2023年和2024年的業績將保持兩位數的同比增幅,將分別實現營收21.51億元和28.05億元,對應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08億元和7.73億元。根據公司財務報表,2023年全年威高骨科的營收為12.84億元、同比下滑37.63%,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八成至1.12億元。這樣的業績,被市場稱為公司“最差”的一張成績單。
進入2024年,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0.83億元、同比增長0.07%,實現歸母凈利潤1.64億元、同比增長34.66%,雖然暫時止住了下滑的腳步,但與機構預計的數據相差甚遠。
此外,威高骨科2024年三季報顯示,公司營收占比最大的脊柱類產品仍未“回血”,成為營收唯一下滑的產品線,前三季度實現銷售收入3.31億元,同比減少16.23%。
據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在A股骨科醫療器械領域的9家上市公司中,威高骨科的營收常年領先于超過七成的上市公司,但緊隨其后的大博醫療、春立醫療、凱利泰一直在追趕。2023年,常年被“壓一頭”的大博醫療一舉反超威高骨科的營收,到今年前三季度,兩者的業績差距仍在擴大,大博醫療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均比威高骨科多出四成。
近年來,上述多家上市公司都在擴大海外市場布局,威高骨科在此方面似乎有些掉隊。2023年,大博醫療的境外營收為2.16億元,春立醫療的海外銷售模式收入為1.98億元,而威高骨科僅在年報中披露了來自國內的營收為12.22億元,若將其余收入歸為海外市場收入,則約為6024萬元。今年上半年,大博醫療的境外營收還在增加,該數據同比增長40.5%至1.04億元,威高骨科則并未按地區公布同期的營收情況。
因“失信行為”公開致歉
2024年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威高骨科的產品已覆蓋超過5300家終端醫療機構,而這離不開公司背后2300余家經銷商的努力。
公司公告顯示,威高骨科主要產品的銷售模式為經銷、配送和直銷,以經銷模式為主。威高骨科與經銷商的合作模式又分為買斷式銷售和代銷,經銷商在整個銷售流程中需要承擔渠道拓展、客戶維護、術前咨詢、物流配送、手術跟臺指導、清洗消毒、術后追蹤等骨科產品配套服務。從以往的情況來看,威高骨科對于經銷商的管理曾遭到市場質疑。
今年年初,湖北省藥械集中采購服務平臺官網發布了威高骨科的致歉聲明。2023年11月24日,湖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布的《關于領取醫藥價格和招采失信行為等級評定結果告知函的公告》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醫藥商業賄賂案件相關企業信用評價工作已完成,領取告知函的企業包括威高骨科。
對于此事,《大眾證券報》記者致電湖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負責醫療器械企業信用評價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按照規定,我平臺對社會發布的醫藥價格和招采失信行為等級評定結果告知函,就是通知相關企業到我平臺領取,相關企業具體的失信行為是哪種行為,企業自身是清楚的。”
威高骨科董秘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時是經銷商的一些行為追溯到(我們)生產廠家了,因為產品畢竟是屬于生產廠家的。”其還表示該事件并未對公司的業務經營造成影響。
此外,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以“威高骨科”為關鍵詞進行查詢,共有13篇刑事判決書。如《欒某行賄罪一審刑事判決書》顯示,2010年7月至2016年3月,欒某分別以揚州金和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泰州祥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名義,向寶應縣人民醫院、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銷售威高骨科生產的骨科材料,共向11名醫生行賄219.76萬元。
涉及商業賄賂案件,令市場不禁猜測威高骨科銷售費用的合理性和真實性。2023年威高骨科的銷售費用為5.61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的銷售費用為3.72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3.69%和34%,均為同期前述同行業9家上市公司中最高。
拉長時間線來看,上市前,威高骨科全年的銷售費用已經超過6億元,2021年至2023年,威高骨科累計銷售費用超過19億元,其中絕大部分費用投向了“商務服務費”,“商務服務費”占到銷售費用的七成。
公司公告顯示,商務服務費系在直銷和配送模式下產生,術前咨詢、跟臺指導、清洗消毒、術后跟蹤等公司產品使用過程中的配套服務需要由公司承擔,公司則主要聘請第三方服務商完成。
根據招股書,除了商務服務費,威高骨科的直銷和配送模式下還曾出現了一些“特別”的費用。2017年至2019年,為鼓勵銷售人員積極爭取配送、直銷業務機會,威高骨科曾根據配送和直銷模式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發放銷售獎金,金額分別為3031.33萬元、5668.43萬元和4356.82萬元,銷售人員領取到的平均獎金分別為22.79萬元、28.20萬元和73.8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共計1.3億元的銷售獎金,威高骨科均以現金方式發放,對此,監管層也曾在問詢時質疑公司采用現金發放銷售獎金是否涉及商業賄賂,威高骨科給出的理由是“(現金發放)主要為爭取先不代扣代繳以圖后期節稅考慮”。就在提交招股書申報稿的上一年,威高骨科正式停發了此類獎金。
發明專利數量跑不贏同行
與大手筆的銷售費用相比,作為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威高骨科對于研發費用的投入卻并不大方。
公開資料顯示,骨科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臨床應用涉及醫學、生理學、材料學、物理學、工程學、化學等多個技術領域,具有跨專業、多技術融匯的特點,技術壁壘較高,且產品研發周期長、投入大。
威高骨科也曾多次強調研發創新的重要性,并稱創新將成為未來增長的關鍵驅動。公司董事長陳敏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公司將“不斷創新骨科耗材的研發,聚焦于療法、技術、材料的革新”。
財報顯示,上市前,威高骨科每年的研發費用不足1億元,研發費用占營收的比例維持在4%左右。2021年至2023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21億元、1.08億元和1.3億元,對應的研發費用占比分別為5.63%、5.83%和10.14%,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公司2023年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威高骨科的研發人員數量為332人,占公司總人數的比例為15.02%,不到銷售人員數量的一半。據統計,2021年至2023年,威高骨科的累計研發費用更是僅為累計銷售費用的19%。2023年,威高骨科研發人員的平均薪酬為13.91萬元,銷售人員的平均薪酬為18.88萬元。根據威高骨科招股書,2019年時,前述兩項數據的差距更大。當年公司研發人員的平均薪酬為13.29萬元,而銷售人員的平均薪酬達到了36.22萬元,是前者的2.7倍。
截至今年6月底,威高骨科共獲得78項發明專利,而同期大博醫療的發明專利有85項,春立醫療和三友醫療的發明專利數量分別為124項和180項。
與此同時,在IPO募投項目上,除了營銷網絡建設項目已經完成,包括“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在內的另外兩大募投項目則經歷了兩度延期,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均從2022年年末延期至2025年年末,這也引來了監管的關注。今年6月,上交所在對威高骨科的2023年年報問詢函中問及,募投項目實施是否存在障礙、是否存在進一步延期風險等。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的投入進度僅為38.91%。
如今,面對威高骨科“上市即巔峰”式的業績變臉,以及被同行趕超的局面,陳學利似乎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帶領第四家公司敲鐘上市——威高血凈IPO項目。公開資料顯示,威高血凈主營業務為血液凈化醫用制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控股股東為威高集團,實控人為陳學利。威高血凈于2023年年底提交IPO申報稿,目前經歷了一輪問詢,并于今年11月初更新了招股書。
威高血凈“重營銷輕研發”“銷售費用、業務招待費過高”的問題同樣引發市場關注。威高血凈的銷售費用在近兩年居高不下,業務招待費高達數億元。
此次,威高血凈擬募資13.5億元,保薦機構依然是華泰聯合證券,畢竟威高骨科成功IPO的案例記憶猶新。陳學利的“威高系”資本版圖能否再次如愿添“新丁”,值得市場關注。
記者 李秋捷 實習記者 黃琴琴

(數據來源:企查查)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