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游資風格可能轉變為機構風格
近期外部風險擾動增加,A股市場縮量調整。有券商認為,目前內部積極因素仍在累積,繼續看好市場中期上行方向不變,中期繼續建議關注政策支持和產業轉型方向。也有券商表示,在牛市中,低位虧損個股表現較強,可能是一個季度上漲波段后期,市場風格可能很快會由游資風格變為機構風格。
或將切換為機構風格
隨著股市供需結構的變化,特別是股民熱情的回升,股市大概率已經進入牛市。不過,這一次牛市的速度可能很難維持之前那么快,因為居民資金流入的速度并沒有2014年至2015年那么快:1、最近1個月的融資余額,表現確實比指數強很多,但如果把9月至10月加在一起來看,融資余額回升幅度和指數漲幅差別不大,這比2014年至2015年居民資金加杠桿流入時慢很多。2、個人投資者開戶數9月至10月暴漲,單月開戶數接近2015年高點。3、與2014年至2015年牛市不同的是,這一次居民資金大幅申購ETF,ETF規模已經和主動產品規模相當。不過,從增長速度來看,ETF增長雖然快,但并沒有2020年公募主動權益產品規模增長得那么快。
信達證券建議配置順序:金融地產(政策最受益)>傳媒互聯網與消費電子(成長股中的價值股)>上游周期(產能格局好+需求擔心釋放已經充分)>出海(長期邏輯好,短期美國大選后政策空窗期)>消費(超跌)。10月的市場風格分化很大,交易性資金非常活躍,但機構相關重倉個股表現較弱。如果以低價股和業績預虧指數來看,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超額收益大幅上行。在牛市中,低位虧損個股表現較強,可能是一個季度上漲波段后期,市場風格可能很快會由游資風格變為機構風格。
市場只是回到正軌
關于上周五市場的下跌,市場主流的看法是認為諸多政策不及預期、海外地緣風險事件導致的,但這可能只是表象,因為同期外盤亞太主要股市并未出現類似的下跌,避險資產也并未出現異動。民生證券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以下兩大因素:第一,交易層面,可能由于監管對于交易異動和主題炒作的監控越來越嚴格,導致兩融和游資資金活躍度繼續下降。第二,基本面預期定價層面,A股當前的位置與其他大類資產明顯不匹配,南華工業品指數和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都已經回到了2024年9月24日附近的位置。
民生證券表示,市場只是回到正軌,不用過度驚慌。市場出現調整意味著過去的結構并不能真正帶來牛市,但這并不是對市場悲觀的理由,低估值的藍籌股并不存在上述問題,且得到了政策的真正呵護,有望成為市場的壓艙石。推薦關注:第一,在國內經濟活動企穩且“特朗普交易”回擺過程中,繼續看好能源(原油、煤炭)、有色(銅、鋁、黃金)。第二,化債主線下,金融板塊(銀行、保險)的機遇仍然值得重視,同時應收賬款較多的建筑板塊也值得關注。第三,關注紅利資產的回歸:公路、鐵路、港口、電力。
“消費+制造成長”相對占優
復盤上一輪中美貿易戰期間A股的市場表現,2018年至2019上半年,A股大盤漲跌與中美關系緩和或緊張呈現一定正相關性,2019年下半年以來,市場反應則有所鈍化,對重要事件的反應波幅收斂,創業板指在后兩輪中美緊張階段均有正收益。對此,平安證券認為,目前市場反應從敏感到鈍化,“消費+制造成長”相對占優。
本輪特朗普對外限制主張主要有三:對全球加征10%關稅、取消部分國家最惠國待遇、對中國加征60%關稅。對于A股市場,借鑒歷史經驗,平安證券認為,中美關系反復可能對A 股有短期階段性擾動,但外部風險已在我國政策制定的考慮范圍內,長期建議更多聚焦“以我為主”,關注“制造成長+消費修復”。一方面,從長期產業轉型看,我國在引導各類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集聚,今年以來,證監會已先后發布“科創十六條”“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等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培育,長期建議關注以新質生產力和先進制造業為代表的成長風格、資本市場并購重組及國企改革相關的主題機會;另一方面,外部擾動下,國內有望加碼更多內需刺激政策,待政策效果顯現及估值持續消化后,內需消費板塊的投資機會也有望增加。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