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0萬交易支付不足兩成,瀚川智能追債卻陷貨款拖欠“羅生門”
因能力無法勝任,瀚川智能(688022.SH)近日免去了何忠道副總經理及財務總監的職務。處在戰略調整期的瀚川智能煩心事不斷,除業績承壓、高管頻頻變動外,瀚川智能近期還因客戶拖欠超9000萬元貨款本金與其對簿公堂。
證券之星注意到,2021年簽訂的9430萬元設備采購合同,江西華立源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立源”)僅支付了1212.04萬元。驗收完成至今近兩年里,華立源未按合同約定支付余下貨款。經媒體披露,雙方就貨款糾紛各有說法,華立源更是曝出了部分貨款由瀚川智能提供、配合瀚川智能提前確認收入而進行驗收等細節。雖然瀚川智能也作出了回應,但交易是否真的另有隱情?目前訴訟懸而未決,孰是孰非仍有待進一步論證。
雙方各執一詞
上月末,瀚川智能發布公告稱,2021年11月,公司與華立源就電池生產線的各個子系統先后簽署了七份設備采購合同,公司按照合同約定交付了各臺設備并提供了質保等售后服務,但華立源卻未按照合同約定支付貨款。
據悉,七份設備采購合同的總金額為9430萬元,各份合同第6條“支付條款”均約定,各個子系統設備貨款均分四期付清:預付款,合同生效后7個工作日內支付總金額的30%;預驗收合格后、發貨前支付總金額的30%;華立源終驗收合格后7個工作日內支付總金額的30%;質保金,品質保證期滿(自華立源終驗收合格之日起計算12個月)支付總金額的10%的質保金。
上述七份采購合同簽訂后,瀚川智能陸續向華立源交付了各子系統設備,并于2022年12月21日全部通過了終驗收。瀚川智能稱,電池生產線調試完成整體投入運行后,公司還根據華立源的要求,結合生產線整體運行狀態、各子系統對接配合時的實際工況對部分設備進行了調整優化,確保電池生產線整體正常運行。
證券之星注意到,截至瀚川智能提起訴訟之日,華立源合計僅支付貨款1212.04萬元,支付比例僅為12.85%。這意味著,在終驗收通過近兩年時間里,華立源連三成的預付款都尚未支付完畢。
瀚川智能認為,公司已經履行了交貨義務并提供了售后質保服務,華立源拖延付款的行為構成嚴重違約。除了支付欠付貨款本金9104.63萬元之外,華立源還被要求支付逾期付款違約金并賠償瀚川智能維權的合理支出。至2024年7月26日,上述訴請金額合計9159.75萬元。

但據媒體披露,華立源與瀚川智能卻有截然不同的說辭。梳理華立源內部人士向媒體披露的信息,目前已支付的貨款1212.04萬元,有部分由瀚川智能提供。瀚川智能想幫華立源墊資做項目,但后續對方并沒有進行委托貸款。至于瀚川智能如何得到回報,其表示,有債轉股等一些安排。瀚川智能為了提前做銷售收入,還需要公司配合驗收。證券之星就上述內容向華立源進一步了解情況,但截至發稿未得到回復。
瀚川智能回應疑點
證券之星注意到,對于華立源所述,瀚川智能也就交易中存在的疑點向媒體進行了回應。
其一,關于貨款支付。瀚川智能回應稱,不存在貨款由公司支付的情況,只是在合作初期基于合作關系為華立源提供了委托貸款,且該筆貸款在2022年9月已經收回,相關委托貸款協議也相應終止了。
瀚川智能工作人員向證券之星表示,不清楚貨款是否由公司支付。關于提到的債轉股協議,其表示,公司原先是看好華立源公司的發展,想增資入股,但是為了規避投資風險,且考慮到華立源還在發展初期,就通過可轉債的形式入股。但后續華立源的發展不及預期,就沒有行使債轉股的權利。關于委托貸款,是公司幫助華立源在銀行處取得貸款,再由其進行貨款的支付。后來公司覺得華立源付款進度及未來前景并不是特別好,就不再給公司做這個事情了。
其二,華立源預付款尚未支付完畢,為何雙方仍繼續合作?這其中又涉及到了確認收入、驗收是否真實的問題。華立源稱,是瀚川智能為了提前確認收入,需要公司配合。驗收時,瀚川智能給出了承諾函,稱當時的驗收并不作為合格的依據,僅作為對方財務核算的依據。但瀚川智能向證券之星表示沒有這回事。其也向媒體披露,華立源為了能快速投產滿足訂單要求,希望公司能夠先提供設備給他們使用,后續將按照合同約定及時支付相應貨款,因此設備快速進行了驗收。
在此前證券之星與瀚川智能的溝通中,瀚川智能內部人士表示,雙方繼續合作的原因其個人理解為,當初接的訂單是一條整線訂單,由于當時新能源環境比較卷,公司相當于是做的第一條線,憑借著做成的案例,后續才能進入到日韓企業的供應商里面,不然后面沒有案例去做更多的業務拓展。
上述人士表示,前期一直在跟對方協商款項的事情,現在設備已經安裝,對方也承諾付款,但進度一直很慢。公司也有一些反制措施,如設備里面的軟件是可以停機的。
“之前華立源規模還不是特別大,公司一直找我們協商說,先驗收了之后,一邊生產,他集中現金流一邊再付,但后來沒有履約。華立源一、二期廠房建設完后又開始建設三期廠房,但現在始終不付貨款,我們也覺得很奇怪。”上述人士說道。
官網資料顯示,華立源于2013年成立,是一家生產高性能鋰離子電池及相關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規劃建筑面積約23萬平方米,分三期建設。公司三期工程完成以后,將達到100億元的生產規模,爭取2026年在深交所創業板或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
新能源業務承壓
資料顯示,瀚川智能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智能制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包括鋰電池和充換電等裝備。
但瀚川智能近年來經營承壓,繼去年首度轉虧后,今年繼續深陷虧損。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瀚川智能實現收入4.67億元,同比下降61.18%;對應歸母凈利潤虧損3.14億元,同比下滑1899.71%。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第三季度,其未分配利潤為-1.62億元,實收股本為1.76億元,未彌補虧損金額超過實收股本總額三分之一。

瀚川智能表示,報告期內公司汽車裝備業務交付量及驗收進度低于預期,同時公司針對新能源業務的電池設備和充換電設備進行了戰略性調整,以上導致公司整體收入下降。而利潤的大幅下滑則是由于計提較多的存貨跌價準備及信用減值影響,同時戰略調整導致的一次性費用增加。
數據顯示,瀚川智能前三季度確認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總額約為1.57億元。其中,因公司對新能源業務戰略性調整及市場環境影響,對存貨計提減值損失約1.43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鋰電產業鏈業績整體承壓,在需求放緩且產能寬裕的階段,設備端增速下滑。瀚川智能新能源電池裝備和充換電裝備業務近年來發展不及預期,已影響到公司利潤和現金流,其今年前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為-1.86億元。
瀚川智能在今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為避免這兩塊業務對現金流及利潤產生進一步影響,公司快速調整戰略,對兩項業務重點聚焦在項目交付與應收賬款回收上,在客戶按時付款的前提下,優先保證在手訂單的高質量交付。
瀚川智能內部人士表示,大部分新能源業務是收縮的,公司也會去承接一些業務,但訂單審批機制很嚴格,要確保后續毛利率達正才會去接單,后續公司不會去參與低價接單。
證券之星注意到,新能源業務發展不及預期,瀚川智能也試圖通過調整人事結構自救。7月,公司原副總經理張春被免職。資料顯示,2023年9月起,張春任瀚川智能電池設備BU總經理和充換電BU總經理。上述人士談到,新能源事業部目前由創始人團隊里面的一位在掌舵。
瀚川智能此前也提及,高管的調整是因為公司的戰略性調整所導致的正常的人員變化。人員的優化調整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事業部,包括電池與充換電事業部。當前,公司優化組織結構與人員工作已基本結束,未來工作重心將放在人員績效考核上。
近期,為進一步聚焦主業、降低經營風險,瀚川智能出讓了控股子公司博睿汽車81%的股權,轉讓總價款為4840.65萬元。交易完成后,瀚川智能不再持有博睿汽車股權。(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陸雯燕)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