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億并購或生變數?潤陽股份海外產能被傳停工,通威股份回應稱還在磋商階段
光伏史上最大并購案近日波瀾再起。江蘇潤陽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潤陽股份”)被傳部分產能停產,作為收購方的通威股份(600438.SH)被推向風口。11月12日晚間,通威股份發布了收購進展公告,就市場關切作出回應。
通威股份表示,截至目前,相關工作尚在進行中,交易各方仍在持續就交易相關事項進行磋商,不排除原交易方案可能存在調整或終止的風險;磋商過程中,交易各方也同步在積極探討其他整合方案,如有確定進展或變化,公司將及時披露。
消息面上,近日,潤陽股份被傳泰國四期組件廠和電池片工廠已停工,多個海外項目陷入停產。其泰國四期組件廠的生產受相關政策及市場需求影響,目前訂單不穩定,對生產連續性造成影響,公司不得不暫時停工應對,直至訂單穩定。
根據媒體報道,潤陽股份泰國組件產能共計7GW,其中一至三期組件廠在11月共計100多兆瓦產量,銷往美國市場。同時,其泰國電池廠為部分停工狀態,偶有1/5左右產能可開啟。
根據泰國勞工保護法的要求,停工期間,潤陽股份向員工支付75%的工資,具體停工情況自2024年11月7日起至2025年1月5日止(共60天)。市場消息稱,泰國電池片工廠宣布從11月9日放假至11月30日,復工時間以公司通知為準。
除泰國部分工廠外,潤陽股份美國工廠也被曝停擺。有業內人士向媒體披露,潤陽股份的美國組件廠處于“開開關關”的狀態,8月份曾有部分生產,目前因沒有訂單沒怎么開工了。
證券之星注意到,在美國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圍堵”之下,中國光伏企業在東南亞的處境并不樂觀。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宣布正式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發起新一輪雙反。6月時,部分中國光伏企業在東南亞的工廠也被密集傳出停產的消息。
如今,潤陽股份海外產能停產,也給通威股份的并購計劃帶來了一絲不確定性。今年8月,通威股份與潤陽股份及其相關方簽訂《增資意向協議》,以向潤陽股份進行現金增資及收購相關股東股權等方式,合計取得潤陽股份不低于51%的股權,前述交易總計金額不超過50億元。交易完成后,潤陽股份將成為通威股份控股子公司。
資料顯示,潤陽股份是一家以高效太陽能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同時涉足工業硅、多晶硅、硅片、組件及光伏電站業務的太陽能企業。公司收入主要以電池片為主,收入占比達到九成以上。
潤陽股份具備在美國、泰國、越南等海外區域的產能及市場積累。據悉,潤陽股份泰國電池產能在15GW以上以及擁有少量組件,在美國有1.5GW組件產能以及部分在建產能。
潤陽股份海外工廠停工對通威股份的并購計劃存在多大影響?是否可能會重新評估潤陽股份的價值和風險?通威股份相關人士向證券之星表示,目前事項還處在磋商的階段,評估工作還在同步推進中。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在今年,潤陽股份國內主要的電池生產基地也被曝停產。從7月開始,以PERC產能為主的鹽城電池生產基地因訂單枯竭而逐步減產,并在9月初宣布放假。
光伏寒冬下,潤陽股份國內產能在N型TOPCon電池片上布局過慢導致其面臨當前的危機。2020年至2022年,潤陽股份憑借P型產能連續3年電池片出貨排名全球前三。從銷量火熱到沒訂單放假,也僅時隔兩年。
對通威股份而言,并購交易除了充分發揮與潤陽股份的產業鏈協同效應,公司更看重的是潤陽股份的全球化優勢。通威股份坦言,本次交易將有效補充公司海外產能布局,幫助公司拓寬海外高溢價市場的銷售渠道。
證券之星注意到,當前光伏產能供需錯配,通威股份同樣面臨嚴峻挑戰。2024年前三季度,光伏主產業鏈價格大幅下跌,硅料跌價向下傳導至硅片、電池片、組件環節,雖然9月初價格企穩并形成回升趨勢,但第三季度仍處在價格與成本倒掛水平。
根據披露的三季報,今年前三季度通威股份實現營收682.72億元,同比下降38.73%;對應歸母凈利潤-39.73億元,同比下滑124.37%,較去年同期由盈轉虧。其中,第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8.44億元,環比Q2虧損顯著收窄。
但受產品跌價及存貨影響,第三季度計提巨額的資產減值依舊侵蝕了上市公司的利潤表。通威股份第三季度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10.66億元,其中因存貨價格波動累計計提跌價準備10.34億元。第三季度各項資產減值準備將減少利潤總額10.66億元、減少歸母凈利潤6.76億元。(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陸雯燕)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