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技術持續推進
近期,固態電池產業鏈迎來密集催化。華為公布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新發明“摻雜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備方法、鋰離子電池”。此外,11月7日,長安與太藍新能源聯合發布無隔膜固態電池技術。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華為公開的硫化物固態電池相關技術契合未來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系統等應用場景對鋰離子電池性能不斷提升的需求,市場空間可觀。中國產業鏈對固態電池研發較早,全方位布局固態電池研發。從上游原材料,到中游材料,再到電池環節,中國產業鏈實現全產業鏈布局研發。
事件驅動 固態電池產業鏈迎來密集催化
11月5日,華為公布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新發明“摻雜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備方法、鋰離子電池”。該專利通過摻雜包括氮元素等材料,使得摻雜硫化物材料對金屬鋰具有較佳的穩定性,制備的鋰離子電池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根據披露,該鋰離子電池具備以下特點: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長循環壽命以及高穩定性能;該電池還成功解決了液態鋰硫電池體系中多硫化物(LiSx)穿梭導致容量顯著衰減這一關鍵難題。
11月7日,太藍新能源與長安汽車聯合舉辦無隔膜固態鋰電池技術發布會。技術方面,太藍首推鋰電池“減材制造”理念,其4-3-2-1技術路線:在鋰離子電池四大主材基礎上,第一步,減掉隔膜、部分電解液,用于最先量產、裝車的半固態電池;第二步,減掉全部電解液,用于低空經濟等領域全固態產品;第三步,減掉負極,用于未來無負極全固態產品,確定了從液態到半固態、全固態電池的產業路徑。
此外,據鑫欏鋰電公眾號消息,近期,據悉寧德時代全固態電池研發團隊已擴充至超過1000人;寧德時代目前主攻硫化物路線,并已進入20Ah樣品試制階段;目前的方案能將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做到500Wh/kg,比現有電池提升40%以上。
固態電池作為能夠大幅提升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電池安全性的下一代電池核心技術,受到新能源汽車與鋰電池行業重點關注,頭部汽車公司和電池企業對固態電池技術研發持續投入,固態電池技術不斷進步。
行業前瞻 固態電池應用空間廣闊
在全球三大市場同步發力,新能源車高增長趨勢確定。興業證券預計,2024年、2025年銷量分別超過1700萬輛和2100萬輛。在新能源車市場高景氣度的背景下,動力電池裝機需求同步上升,預計2024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將達930GWh,到2025年將超過1100GWh,正式邁入TWh時代。
同時,低空經濟打開固態電池需求新空間。由于需要控制起飛重量并提升載重,為了保證飛行器續航對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在起飛、懸停和降落過程中放電電流達到3C甚至以上,且懸停過程中高倍率持續時間較長,因此,eV-TOL相對于電動車對于電池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RolandBerger預測,2030年全球運營載人eVTOL數量有望達7000架,UAM(城市交通)市場規模有望達20億美元,2050年全球運營載人eVTOL數量有望達16萬架。
2022年以來,固態電池的研發和產業化取得了明顯的進展,《2022—2027年中國固態鋰電池產業發展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約為1GWh,主要為半固態電池。根據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增長至614.1GWh。
此外,國家不斷重視固態電池行業的發展,各大高校單位對固態電池進行研發。盡管目前我國固態電池行業正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技術進步,固態電池有望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根據機構預測,到2030年,中國固態電池市場空間將增至200億元。
投資機會 上游、中游環節均有望受益
興業證券認為,中國產業鏈對固態電池研發較早,全方位布局固態電池研發。從上游原材料,到中游材料,再到電池環節,中國產業鏈實現全產業鏈布局研發。寧德時代積極布局固態電池,計劃在2027年具備固態電池量產能力。海外車企與電池企業同樣重視固態電池研發。
對于具體投資標的,興業證券首推固態電池研發布局早、研發保持高投入的寧德時代,建議關注有固態電池規劃的國軒高科、鵬輝能源、南都電源;中游材料環節建議關注依托現有材料研發深厚積累,積極開拓固態電池材料的公司容百科技、廈鎢新能,建議關注布局硫化物電解質研發的公司有研新材。
開源證券表示,除硫化物路線相關材料供應鏈外,更加適配固態電池技術的干法電極、鋁塑膜封裝等工藝路線同樣有望受益。受益標的有硫化物路線相關:廈鎢新能、有研新材、藍海華騰等;干法電極設備制造商:納科諾爾等;太藍新能源相關:道氏技術、紫建電子;鋁塑膜龍頭:紫江企業等;高空隙復合膜:長陽科技。
方正證券指出,此次華為公開的硫化物固態電池相關技術契合未來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系統等應用場景對鋰離子電池性能不斷提升的需求,市場空間可觀。建議關注
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嘉元科技、德福科技、諾德股份、湖南裕能、天賜材料、銅冠銅箔、科達利、廈鎢新能。同時建議重點關注固態電池和復合銅鋁箔的技術進展。
宗禾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