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推出買斷式逆回購操作 中短期流動性投放工具將增加
本報訊(記者 劉揚)繼臨時正逆回購、國債買賣后,央行再次推出新工具。10月28日,央行公告稱,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進一步豐富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人民銀行決定從即日起啟用公開市場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工具。操作對象為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原則上每月開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過1年。
當前央行投放流動性的幾種工具包括逆回購(主要是7天和14天)、MLF(1年期)、降準和買賣國債,而1個月至1年期限的定期流動性投放工具存在空白。此外,此前常規的逆回購操作是質押式回購、不涉及債券所有權的轉移,而本次啟用的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涉及了債券所有權的轉移,是多重價位中標,以及到期后央行要從市場收回流動性。從期限上來看,央行買斷式逆回購不超過1年,每月開展一次操作,可以認為在補充流動性的功能上接近MLF的作用,部分替代MLF的作用。
“當前2.0%的MLF資金成本并不低,同期限存單發行成本在1.95%左右,買斷式回購期限更短、成本更低。通過這一工具替代MLF,可以更好地平滑流動性缺口,尤其是當前MLF投放和到期存在時間上的錯位(15日MLF到期,25日才進行續作),同時也起到降低金融機構負債成本的作用。”華西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肖金川28日分析認為,當前情況下,央行獲得債券所有權后,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擇機賣出,這就給了央行調整債市供給的工具,面臨后續追加財政工具帶來的政府債供給高峰,央行可通過該工具緩解市場供給壓力,到債券供給量較小的時段,又可以通過反向操作投放債券供給,起到類似“削峰填谷”的作用。
財通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陳興認為,短期來看,年末MLF到期規模較高,疊加特殊再融資債、特別國債等集中發行,流動性壓力預計抬升,買斷式逆回購操作能有效對沖資金壓力;長期來看,買斷式逆回購期間,央行持有更多可交易的高流動性無風險資產,通過該工具與二級市場買賣國債,央行能更有效地管理市場預期并維持債市穩定運行。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央行質押式逆回購仍為固定利率招標,即所有機構融入資金均統一價格,MLF招標也從今年7月開始轉變為多重價位招標,這一次的買斷式逆回購也延續這一方式,使得資金定價更加市場化,更能反映不同機構的資金需求程度。同時也沒有固定利率,淡化了政策利率的色彩,7天逆回購利率仍然是核心。
央行再次推出新工具,將對股債市場帶來什么影響?“對股市而言,買斷式逆回購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債券規模,使得其未來有更多國債通過互換便利工具換給非銀金融機構,使得SFISF規模擴容在操作上的可行性提升,有利于股市增量資金的流入;對債市而言,央行的工具箱越豐富,單一工具彈性越足,央行在給投放的時候顧慮可能就會越小。未來,央行投放流動性的靈活度會更高、調控也會更加精準,有利于熨平資金面波動。”肖金川進一步指出。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