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入食安風波中的西麥食品:產品被曝霉菌超標,管理漏洞引爭議
近日,“中國燕麥第一股”西麥食品(002956.SZ)卷入產品安全風波。據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2024年第25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的通告,該局近期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抽取23大類食品299次樣品,檢出不合格樣品5批次。
通告顯示,標稱河北西麥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西麥”高鈣牛奶燕麥片(315克(35克×9)/袋,2024/6/22),五件樣品檢驗結果分別為3.6×1000、1.0×1000、1.4×1000、1.2×1000、1.7×1000CFU/g,均出現霉菌超標。而河北西麥食品有限公司為西麥食品的全資子公司。

根據公開資料,霉菌是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指示性指標。如果食品中的霉菌嚴重超標,將會破壞食品的營養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價值,還可能產生霉菌毒素;長期食用霉菌超標的食品,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食品中霉菌數超標的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裝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也可能是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衛生條件控制不到位,還可能與產品儲運條件不當有關。
西麥食品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抽檢產品主要是出廠流通之后,在經銷商儲藏環節被污染。經抽檢產品生產所在地保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經銷環節的核查,證實為公司一經銷商--河北某商貿有限公司商倉儲運環節管理不當,使得產品在儲藏環節被污染,從而導致該次抽檢不合格,公司生產過程符合相關衛生控制要求。
“涉事商貿公司已經由河北省相關部門進行立案查處,公司也對該經銷商取消了資質。對于涉及產品,公司已經第一時間啟動召回、退賠程序,涉及到的62件產品金額4000多元已經全部召回。經檢測其他產品是沒有問題的,河北省相關部門對生產環境進行檢測,也均為合格,公司生產過程符合相關衛生控制要求。”西麥食品相關負責人回應道。
在行業人士看來,由此事件不難看出,西麥食品在經銷商審核過程中存在管理上的紕漏。
證券之星注意到,這不是西麥食品第一次因流通環節出問題導致產品檢測不合格。2020年12月,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告近期抽檢的19類食品2113批次樣品中,有不合格樣品17批次,其中也包括西麥燕麥片,仍是霉菌超標。另有媒體報道,2019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曾發布抽檢公告稱,廣西賀州西麥生產的“燕麥核桃粉”因霉菌超標上榜。
西麥食品方面提到,本次經銷商銷售儲運過程導致的霉菌超標事件,公司已對涉事經銷商進行處罰,并嚴加管理把控,制定《經銷商倉庫儲存管理規定》,進一步完善和提高經銷商庫房倉儲的管理,規范倉庫管理,確保產品在規定貯存期內質量完好,為消費者提供質量過關的產品。“公司內部已經向全體經銷商再次強調貯藏環境,一經發現此類問題就將取消經銷商資質。
資料顯示,西麥食品專注于以燕麥為代表的健康谷物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有熱食燕麥:純燕系列燕麥片 (純燕、有機、燕麥麩皮等)、復合系列燕麥片(牛奶燕麥、中老年燕麥、燕麥+、谷物粉、燕麥主食、功能性食品等)、休閑系列燕麥片(烘焙燕麥、減脂燕麥等)。今年上半年西麥食品實現營業收入9.73億元,同比增長38.83%,歸母凈利潤6654.19萬元,同比增長1.84%。
從財報中不難看出,高昂的銷售費用成為西麥食品營收增長的推手。今年上半年,西麥食品的銷售費用支出為2.85億元,同比增長49.78%,高于營收增速。其中,宣傳推廣費占大頭,達1.74億元。
西麥食品曾大舉進軍冷食燕麥市場,希望以此獲得“第二春”,從結果看不盡人意。今年上半年,西麥食品純燕麥片收入3.72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為38.19%;復合燕麥片貢獻4.36億元、44.78%的收入,超越前者,成為業績支柱;冷食燕麥片貢獻了0.68億元收入,占比不足7%,去年同期這一產品收入占比為8.09%。(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劉鳳茹)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