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銀行交出近五年“最差中報”,營收、凈利首現雙降,關注類貸款規模突破百億
作為山西省內首家上市銀行,晉商銀行(02558.HK)自1998年成立,后于2019年在港交所上市,在資本市場賦能之下經營規模穩步攀升。然而,該行近些年業績表現出現波動,尤其是2024年中期業績雙雙下滑,創下上市以來最差表現。
證券之星注意到,晉商銀行上半年營收和凈利出現近5年來首次雙降,同時,凈息差下降,中間收入下滑,信用卡業務萎縮拖累營收;同時不良率開始上升,關注類貸款規模也突破百億規模,資產質量惡化,其中制造業不良率漲幅較大,不良壓降工作面臨困難。反映出晉商銀行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面臨著嚴峻挑戰。
上市以來業績表現最差中報
公開資料顯示,晉商銀行是山西省內的首家省級城商行,其前身是成立于1998年的太原市商業銀行,2019年7月在港交所上市,也成為山西首家上市銀行。
晉商銀行2024年中期業績公告顯示,報告期內,該行實現營業收入27.87億元,同比減少1.7%;實現凈利潤10.29億元,同比下降0.3%。
證券之星注意到,營收、凈利雙降是晉商銀行近5年來首次出現,中報數據來看,2020-2024H1期間,晉商銀行實現營收分別為26.01億元、25.61億元、25.07億元、28.35億元和27.87億元,增速分別為5.22%、-1.52%、0.33%、10.31%和-1.69%。
期間對應凈利潤則分別為7.80億元、8.82億元、9.72億元、10.34億元和10.30億元,增速分別為4.61%、13.09%、10.25%、6.36%、-0.36%。
可以看到,晉商銀行近5年中報營收表現總體略有波動,增速指標則波動較大,有兩年負增長;凈利潤增速則出現逐年下滑,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也是5年來最差的一次。
對于營業收入相較去年同期下降,晉商銀行在財報中解釋稱系由于市場利率下行,資產收益率下降,凈息差有所下降。二是該行主動優化資產負債結構,適度減少了交易性金融投資規模,交易收益凈額和投資證券所得收益凈額合計同比減少。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晉商銀行凈息差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05個百分點至1.29%。對此,晉商銀行表示主要是由于生息資產的收益率由3.79%下降至3.49%,部分被付息負債的付息率由2.46%下降至2.35%所抵消。
中間收入下滑、信用卡業務萎縮
中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晉商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2.9億元,同比下降19.1%。成為拖累營收下降的一大因素。
對此,晉商銀行在中報里解釋稱,主要是由于銀行卡業務結算量減少及代理業務量下降導致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減少。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晉商銀行的銀行卡手續費收入為0.58億元,同比下降27.2%,代理業務手續費及其他收入實現0.29億元,同比下降62.2%。
與此同時,截至2024年6月30日,晉商銀行信用卡余額為40.79億元,較去年末的46.07億元減少了11.4%,

該行在中報中表示,主要歸因于報告期內,一方面在宏觀經濟波動的形勢下,受居民消費需求恢復不及預期以及預防性儲蓄意愿增加的影響,信用卡行業客戶活躍度整體下降;另一方面,隨著消費金融市場的崛起,各類消費金融產品、“類信用卡”產品層出不窮,年輕人消費市場被分化,對信用卡消費產生了一定的沖擊。
不良率上升、關注類貸款規模突破百億
業績承壓的同時,晉商銀行今年上半年的資產質量情況也有所惡化。半年報顯示,晉商銀行的不良貸款37.47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12.15%,不良貸款率為1.85%,同比增長0.13個百分點。
證券之星注意到,在不良率整體上升的同時,晉商銀行今年上半年貸款五級分類情況也不容樂觀。
其中,關注類貸款、次級類貸款余額和占比均上升,尤其是關注類貸款規模從去年末的70.97億元上升到了101.34億元,規模站上百億大關的同時,凈增加額也達到了30億左右。

在不良貸款分布方面,該行貸款投向占比最大的制造業類不良率上升較大,從去年末的0.75%漲至2.03%,不良貸款金額也從3.28億元增至9.16億元。
晉商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對于不良貸款總額及不良貸款率雙升,主要原因是本集團部分煤炭開采企業客戶和焦化企業客戶受上半年煤焦市場持續走弱及企業內部管理影響,經營困難,貸款出現違約。
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就中報數據而言,晉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93%、1.83%、1.82%、1.72%、1.85%,普遍高于同期商業銀行的平均水平,反映出該行不良壓降工作的困難。
事實上,晉商銀行在遭遇上述經營挑戰的背后,既有市場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有自身業務結構和風險管理等內部因素的作用。晉商銀行在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升中間業務收入能力、加強信用卡業務創新與拓展方面還有不少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強化風險管理和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趙子祥)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