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貢獻近半數新上市企業 長三角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
9月13日,來自安徽蚌埠的中草香料鳴鑼敲鐘登陸北交所。至此,今年亮相A股的長三角“新面孔”數量來到30家,這一數字占今年登陸A股的上市公司數量接近一半。在IPO放緩的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長三角一直是助力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截至9月13日,長三角上市公司數量達到2022家,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7.78%。這背后,體現的是長三角上市公司近年來緊扣“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將發展落在實處的所思、所行。
802家上市公司上半年營利雙增
截至記者發稿,在長三角區域的三省一市中,浙江省和江蘇省的上市公司數量較為接近,分別為708家、692家,上海市和安徽省則分別有444家、178家上市公司。按地級市劃分,有五座城市的上市公司數量突破100家,其中杭州和蘇州的上市公司數量均超過200家,分別為226家、218家,南京和無錫同以123家并列第三位,寧波則以122家緊隨其后。

城市分布情況
從證監會行業分布看,來自制造業的上市公司是長三角的絕對主力,數量達到1477家,占比超過七成。若按申萬一級行業劃分,機械設備行業上市公司的數量最多,有273家;此外,來自電子、基礎化工、醫藥生物、電力設備、汽車等五個行業的上市公司數量均超過了150家。
今年上半年,2022家長三角上市公司共同交出了一份頗具發展韌勁的營收成績單——報告期內共計實現營收7.72萬億元,同比微增。具體來看,營收規模超過10億元的上市公司達878家,占比(占區域內上市公司總數比重,下同)為43.42%,其中,有150家上市公司的營收越過百億元大關;有1237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收同比增長,占比為61.18%,其中29家實現翻倍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區域內的“營收王”發生了變化,來自浙江杭州的物產中大反超多年來位居第一的上汽集團,營收領先后者近95億元。公告顯示,物產中大上半年實現營收2941.72億元,同比增長1.41%。
從盈利角度觀察,共有1682家長三角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盈利,共計實現歸母凈利潤5869.75億元。其中,有658家上市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超過1億元,占比為32.54%;1000家上市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占比為49.46%,其中239家上市公司實現盈利翻倍增長,有10家上市公司同比增幅超過10倍。
此外,共有802家長三角上市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雙雙增長。其中,來自江蘇蘇州的亞翔集成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2023年全年業績的近90%,公司今年前6個月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過200%。
逾2000億元用于研發
高質量發展,沒有旁觀者。作為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之一,在推動技術創新和現代經濟增長方面,上市公司走在前列。截至9月13日,長三角區域內共有775家來自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登陸A股的30家長三角“新面孔”全部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
圍繞科技創新的探索,長三角上市公司始終奮力向前。在575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近一半(275家)來自長三角,它們的首發募資凈額合計達到4413.81億元。

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
突出的數據背后,是對研發投入的持之以恒。今年上半年,長三角2022家上市公司合計花費2053.15億元用于研發,絕對值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06.72億元。其中,有404家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在1億元以上,超過10億元的有25家;有157家上市公司研發費用同比增長超過50%,其中40家公司研發費用實現翻倍增長。按照年度來看,長三角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已經實現了三連增(2021年至2023年)。
研發成果也紛至沓來。截至記者發稿,長三角上市公司的專利權賬面價值合計約為262.3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約5.97個百分點;共擁有超過37萬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3.62萬項。
創新成果正落地生根、開枝散葉。以江蘇為例,已經形成包括軟件和信息服務(南京)、工程機械(徐州)、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蘇州)、物聯網(無錫)、新型碳材料(常州)等在內的多個先進制造業集群,背后則聚集了包括徐工機械、藥明康德、華潤微、國電南瑞、天合光能等在內的一批行業龍頭上市公司。
境外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0.66%
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也為長三角上市公司的出海打開了新局面。
截至2024年6月底,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值已達7.74萬億元人民幣,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5.9%,在全國進出口總值中,占據36.6%的份額。同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進出口總值均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這背后,是長三角上市公司不斷加快的出海步伐。Wind數據顯示,共有1135家長三角上市公司公布了2024年前6個月境外業務收入情況,它們共計實現相關收入9399.8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905.77億元,同比提升10.66%。

境外業務收入情況
“由于海外TMA(偏苯三酸酐)生產廠家供貨不穩定,供應偏緊,海外市場對中國TMA需求增長顯著,公司主要產品TMA銷售數量及銷售單價均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增幅。”深耕特種精細化工領域的正丹股份,今年上半年營利大幅雙增,對于業績的快速增長,公司歸因為出海取得了突破。報告期內,其實現境外業務收入4.15億元,同比大增87.78%。
在境外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159家上市公司中,來自汽車零部件、光伏設備、半導體等行業的企業數量最多,合計達到35家。在境外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的21家上市公司中,來自江蘇的企業最多,有7家,占比33.3%;按行業看,來自光伏設備行業的上市公司最多,有3家。
2024年前6個月,位于安徽合肥的江淮汽車的境外業務收入首度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16.4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8.40億元。這背后,是今年上半年,安徽“新三樣”產品走俏海外,合計出口超過219億元,同比增長51.7%。
不難發現,今年上半年境外業務收入取得不錯成績的上市公司所屬行業,正是長三角近年來大力發展的先進制造業集群。而與地域、行業分布數據相呼應的,則是近年來,在長三角區域內以電動載人汽車(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主的外貿“新三樣”,及其代表的高端制造業出口數據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成為拉動區域外貿增長的新引擎。
161家企業連續十年披露社會責任報告
評估資本市場狀況不僅要關注“量”,更要重視“質”,要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
2024年8月7日,“ESG中國·長三角企業社會責任發布會”在上海召開,會上傳遞出社會各方對于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高度關注的信號。近年來,受到責任投資理念蓬勃興起、資本市場改革開放、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ESG(環境、社會及治理)概念越來越受到政府、監管機構和各類市場主體的重視,已逐漸成為投資者評估一家企業投資價值的重要參考指標。
據Wind數據,長三角地區共有749家上市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發布了2023年度的社會責任報告及ESG報告(以下統稱“社會責任報告”)。從板塊及行業分布來看,制造業、金融業、信息技術、醫藥生物等行業在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這些行業由于對社會具有廣泛影響力且高度重視企業責任,逐漸成為引領ESG實踐的核心力量。就公司屬性而言,在上述企業中,民營企業達397家,央國企有262家。此外,集體企業、外資企業以及其他類型企業的積極參與,進一步豐富了長三角地區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主體類型。
從是否持續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角度觀察,央國企成為長三角區域內推動ESG信披發展的中堅力量。按報告年度統計,Wind數據顯示,自2014年度以來,共計161家長三角上市公司連續十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其中包括27家中央國有企業和67家地方國有企業,累計占比58.4%。以上市最早的市北高新為例,其于今年4月發布的ESG報告顯示,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公司近年來加快發展鄉村振興類公益服務活動,將企業營收配置其中,近三年累計投入372.2萬元。
除央國企外,另有47家民營企業也表現出較強的社會責任擔當,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其中,豫園股份最早完成社會責任報告向ESG報告的轉型,于2020年披露相關情況,梳理了企業低碳、社區扶貧等方面的行動。老板電器、雅戈爾、正泰電器、佐力藥業等四家上市民企也緊隨其后,于2021年開始發布年度ESG報告,并持續至今。
“韌性”背后更應抓住轉型契機
(李斯嘉,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2024年上半年,長三角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交出了一份充滿韌性的成績單,反映出區域經濟的深厚基礎,以及強大的抗壓能力和活力,但在部分領域的發展仍存在不足,亟需通過政府政策和企業自身的雙重調整加以應對,從而抓住新興市場與科技創新的機遇,加速區域內的產業結構轉型。
一是產業結構單一化風險凸顯,亟待多元化轉型。目前,長三角上市公司超過70%來自制造業,尤其是機械設備、電子和基礎化工領域。服務業和創新驅動型高科技產業的比例相對較低,導致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區域經濟發展面臨一定的結構性風險。
針對這一問題,政府應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特別是在政策扶持方面,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新興行業的成長;通過鼓勵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轉型,同時加強區域內的產業協同,推動傳統產業與服務業、高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此外,政府還應優化產業規劃,提升高附加值產業在區域內的占比,促進產業結構均衡發展。企業則應主動進行跨行業投資,探索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的潛力。例如,借助數字化技術和智能制造,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二是全球市場競爭激烈,出口企業面臨挑戰。2024年上半年,全球產能擴張導致長三角地區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出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產品價格競爭激烈,企業的盈利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尤其是國際市場對高端制造和新能源產品的需求有所放緩,這給出口企業帶來了較大壓力。
為應對全球市場競爭,政府可以通過優化出口退稅政策、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幫助企業提升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此外,政府還應支持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布局,鼓勵其通過合作聯盟和創新技術,贏得更多市場份額。企業則應通過提高產品差異化和品牌影響力來提升品牌價值,確保在國際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與此同時,企業應加大在新興市場的布局力度,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三是研發投入差異顯著,科技創新需均衡發展。長三角上市公司的科技創新活躍度存在較大差異,部分企業在高端裝備制造和信息技術領域表現突出,而許多中小企業的研發投入則明顯不足。這種不均衡的創新投入,可能會導致區域內企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面臨技術落后的風險。
對此,政府應通過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此外,政府還應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推動中小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促進創新資源的共享與流通。企業應通過加強研發投入,尤其是通過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借助外部資源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這樣既可以增強企業自身的創新實力,也能確保企業在市場變化中具備長期競爭力。
記者 陳陟 實習記者 黃琴琴
實習生 陳敏慧 韋婉茜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