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盈利不及三年前的三分之一 張小泉走出“斷刀”陰影了嗎?
實現營收4.30億元,同比增長15.09%;實現歸母凈利潤1226萬元,同比增長93.15%;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1157萬元,同比增長145.96%。日前,“刀剪第一股”張小泉(301055)交出了2024年上半年的業績單。從盈利角度看,公司的增幅數據堪稱亮眼,但細究下來,張小泉的多項關鍵財務指標均未超過2022年同期,那么這張成績單的含金量究竟如何?
線上直銷渠道“擁躉”變少?
不錯的增幅數據背后,其實是張小泉去年同期的糟糕表現。2023年前6個月,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和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僅為635萬元、470萬元,兩項數據均為上市以來同期最低值。如今一年過去,雖然張小泉把歸母凈利潤和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提升至1226萬元、1157萬元,但較之2021年、2022年同期仍有不小的差距,甚至不到2021年上半年的三分之一。
同樣不如2021年、2022年同期數據的還有銷售毛利率,該數據今年前6個月為36.50%,低于2021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的41.59%、36.77%。銷售凈利率的差距更大,該數據2024年上半年為3.44%,而2021年、2022年同期分別為13.40%、7.89%。
近年來,張小泉的期間費用占比持續增加。對比2021年至2024年半年報的數據,銷售期間費用率分別為24.27%、27.09%、30.13%、31.11%。其中銷售費用的增長最為顯著,僅今年前6個月,張小泉就合計支出銷售費用8194萬元,同比增長28.77%,銷售費用率則提升2.03個百分點至19.06%。其中,市場推廣費和銷售服務費的開支較高,分別為3606萬元、1463萬元。
對于銷售費用的增長,張小泉解釋,原因之一與線上銷售占比提升有關。線上業務確實是張小泉2024年半年報中的一大亮點,報告期內,公司相關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44億元,同比增長30.22%。
但細觀核心產品品類線上銷售經營數據,該業務似乎已有分化。從總交易金額角度觀察,廚房五金產品為3392萬元,較2023年同期下降了586萬元;家居五金產品則微增了80萬元;刀剪具產品繼續扛起大旗,達到1.83億元,不僅超過去年同期的表現,甚至超過了2022年上半年的數據。張小泉對此也是自信滿滿,稱“核心刀剪具產品在天貓、京東、抖音、拼多多等平臺銷售均名列前茅”。
不過,根據張小泉公布的核心產品品類線上直銷渠道的總訂單數和人均消費頻次數據,《大眾證券報》記者卻發現,張小泉的線上“擁躉”數量似乎有所減少。具體來看,剔除表現不夠好的2023年上半年后,2022年上半年、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總訂單數分別為1819218筆、1721716筆,人均消費頻次分別為1.16次、1.19次。如果將消費一次計為一筆訂單,用總訂單數除以人均消費頻次的結果顯示,2024年上半年,張小泉的線上直營渠道消費人數較2022年上半年減少了約12萬人。
就得出的數據,記者致電張小泉證券部求證,公司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是按照有關規定對客觀數據進行披露。”但對于記者觀察到的變化以及總訂單數和人均消費頻次之間的關系,該工作人員并未予以解答。
“鍛刀匠”變成“斷刀匠”后
線上直銷渠道客戶數量減少,是否與張小泉此前深陷“斷刀”輿論漩渦有關?
2022年7月,登陸A股市場還不到一年的張小泉被消費者曝出,其菜刀產品竟因拍蒜而折斷。一時間,輿論嘩然。要知道,張小泉此前一直以“老字號”“鍛刀匠”的形象示人,如今卻被網友戲稱為“斷刀匠”。隨后,張小泉時任總經理夏乾良的一番有關“中國人的菜刀用法不對”的言論登上微博熱搜。
2022年年報中,張小泉用了較多的篇幅介紹在此次輿情事件發生后,公司的種種應對措施,其中就包括“成立了專項的輿情小組積極應對,通過品牌、產品以及銷售方面的一系列措施穩定銷售,努力降低突發事件對公司業績帶來的影響”。到了2023年,公司仍把一部分業績表現不佳的原因歸結為“受到上一年度品牌輿情事件余波擾動影響”。
直到今天,“斷刀”事件的余波似乎仍在。“可以拍蒜嗎?切菜姿勢需要學習米其林廚師嗎?”“這個拍蒜拍黃瓜會斷嗎?”“現在的張小泉拍蒜還會斷嗎?”……記者在淘寶平臺張小泉官方旗艦店中的多個產品頁面下方看見,仍有不少消費者希望解除心中的困惑。
品牌形象亟待修復之際,今年3月至5月間,由于公司實控人張國標、張樟生接連被曝出的債務問題,張小泉又被推上風口浪尖。相關事件還牽扯到公司的控股股東張小泉集團以及間接控股股東富春控股集團,共涉及金額6.73億元。
眼見張國標、張樟生兩人被列為被執行人,還被采取了“限高”措施,5月28日,張小泉火速更換了公司部分管理層,張國標之子張新程出任董事長一職。值得一提的是,夏乾良也在同一天辭任總經理一職。
舊人“拂袖去”,但隱憂猶存。Wind數據顯示,公司第一大股東張小泉集團已將7593萬股股份予以質押,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高達99.9%;第二大股東杭州嶸泉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質押比例也達到了49.46%,而它們合計質押的股份數量占張小泉的總股本比例約為53.48%。
危難時刻有股東清倉離場
糟糕的業績疊加不斷曝出的負面消息,張小泉的股價上演上市即巔峰,從最高時的36.67元/股(前復權,下同)一路跌至如今的12.33元/股,其間甚至摸到過7.61元/股的低位。股價下行過程中,張小泉的特定股東也果斷出手減持。
今年8月21日,張小泉公布的一份減持計劃實施結果公告顯示,特定股東、公司的第一大流通股股東金燕于5月21日至8月20日期間減持套現了約1374萬元。減持完成后,其持股比例(占剔除回購股份后總股本比例)降至2.36%。
其實早在今年1月初,金燕就有過減持的打算。彼時,其計劃在3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不超過117萬股所持公司股份。或許是因為當時張小泉的股價波動太過劇烈,金燕未能如愿完成減持計劃。
資料顯示,金燕出生于1982年,研究生學歷,其與張小泉的淵源頗深,原是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張小泉”)股東,而上海張小泉與張小泉集團曾因歷史形成的商標及商號問題對簿公堂。后來,張小泉收購了上海張小泉。2017年,金燕在轉讓了所持有的上海張小泉的股權后,立刻以增資的方式成為張小泉的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金燕的母親萬志美也曾是張小泉的股東,其于2023年年初完成所持股份的清倉。相關公告顯示,萬志美于2022年12月21日至2023年1月5日期間減持套現了約1808萬元,而2017年其增資入股時的實際出資額僅為115.83萬元。更加需要注意的是萬志美公布擬減持消息的時間——2022年的9月29日,此時距離張小泉“斷刀”輿情爆發僅僅過去兩個多月。
危難時刻卻毅然抽身離去的股東、上市即巔峰的業績和股價表現、品牌修復關鍵期卻突然換血的管理層……重重問題纏身,此時說“百年老字號”張小泉已走出“斷刀”陰影或許為時尚早。記者 陳陟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