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科:地產業務深耕南京 投資業務優勢明顯 2024年中期實現凈利潤10.23億元
8月29日晚間,南京高科(600064.SH)披露2024年半年報。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44億元,同比下降62.35%;歸母凈利潤10.23億元,同比下降11.69%。
背靠國資背景
公開資料顯示,南京高科成立于1992年,前身為南京新港經濟技術開發股份有限總公司,成立初衷是推動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1995年更名為“南京新港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7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證券簡稱“南京新港”;1998年,通過配股融資、更名為“南京新港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南京高科”;2013年,再次更名為“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截至報告期末,南京高科股權結構保持基本穩定,控股股東為南京新港開發有限公司,持有南京高科34.74%股份,實際控制人為南京市國資委。
成立30多年來,這家南京老牌上市國企,也從一開始立足南京經開區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投資,到2007年正式進入房地產領域后,開啟成為集房地產、市政、優質股權投資協同發展的綜合性企業。
地產市政協同 股權投資發力
南京高科的房地產業務主要以控股子公司高科置業、全資子公司高科城發為運作平臺。其中,高科置業是南京地區最具實力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之一,高科城發主要負責南京高科城市更新、綜合開發等新業務及其他代建項目的運作實施。
公司半年報指出,2024 年上半年,我國房地產市場延續筑底調整態勢,新房銷售持續疲軟,整體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公司所在的南京市,為了進一步釋放購房需求,推動庫存去化,雖然多區域先后推出了“以舊換新”“房票安置”“人才補貼”等舉措,但是公司受制于國內房地產市場整體有效需求不足及濃厚觀望氛圍,上半年,公司房地產業務項目銷售去化不及預期。
報告期內,房地產業務實現合同銷售面積 0.27 萬平方米(商品房項目 0.23 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項目 0.04 萬平方米),同比減少 98.92%;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23億元(商品住宅、車位等項目1.21億元、經濟適用房項目139.54 萬元),同比減少 92.91%。房地產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46億元,同比減少80.73%;新開工面積5.16萬平方米,同比減少 70.55%;竣工面積6.17萬平方米,同比減少70.98%。
市政業務方面,南京高科表示,公司發揮產業聯動和產投互動優勢,推進與區域政府平臺以及投資企業的合作深化,圍繞產業鏈大力拓展代建、施工總承包等優質項目,多個項目榮獲“金陵杯”等獎項。公司子公司高科環境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積極拓展市場化污水設備運維項目,完成“江蘇省綠色發展領軍企業”申報工作,獲得授權13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報告期內,公司市政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98億元,同比增長 30.23%。
在股權投資業務方面,南京高科介紹,2024 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整體延續下滑態勢,A股IPO市場處于低活躍期,新股發行呈現階段性持續收縮態勢,在經濟周期和行業周期的疊加影響下,股權投資市場的項目退出難度進一步加大。公司依托高科新浚、高科新創兩大平臺,聚焦科技前沿領域,強化存量股權管理,股權投資業務審時度勢放緩投資節奏,穩步推進存量資產盤活工作。一是聚焦生物醫藥、半導體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領域,新增投資迪諾薇華、瑞初醫藥、領跑微電子3 個項目;二是強化投后管理,加強存量權益資產盤活,通過中鈺高科健康產業并購基金實物分配的方式直接持有了晨牌藥業42.88%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同時派駐管理團隊主導晨牌藥業經營管理工作;三是持續賦能已投企業,積極組織被投企業開展行業及管理深度學習與交流,促進資源共享與風險化解。報告期內,公司投資的一脈陽光在港交所發行上市。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實現投資收益10.57億元。
投資南京銀行回報豐厚
值得關注的是,在南京高科眾多的股權投資中,其持有的10.34億南京銀行的(601009.SH)股份顯得尤為亮眼,上述股份占南京銀行總流通盤股本的11.23%,截至2024年8月29日收盤,南京高科持有的南京銀行賬面價值高達102.81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南京銀行1996年成立,2007年在上交所上市。自2019年開始,南京高科先后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及可轉債轉股的方式,累計投入21億元加碼對南京銀行投資,而南京銀行的回報也相當給力,2019 年至今,每年都貢獻了南京高科80%左右的投資收益,每年的現金分紅也是水漲船高,2023 年公司獲得的南京銀行分紅更是達到5.52億元。
今年7月22日,北京韜聯科技有限公司發布的南京高科研究報告認為,南京銀行是南京高科股權投資業務的基本盤,決定了其投資收益的下限,被投資企業的IPO成功與否,決定投資業務上限。
劉彬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