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營收年均增長約15% 人形機器人投資機會有待挖掘
在科技不斷進步和人工智能領域迅速發展的推動下,人形機器人產業正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8月29日,人形機器人板塊整體漲幅達到3.25%,顯示出市場資金對該領域的濃厚興趣。業內認為,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力成本提升,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與日俱增,人形機器人有望形成一個新興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工業機器人應用有望打開市場
根據企查查數據,目前我國現有機器人相關公司達到71.67萬家,展現了中國在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盤面顯示,禾川科技、億嘉和、領益智造、中大力德、步科股份、華中數控、昊志機電、科瑞技術、長盈精密、新時達等公司股價29日均表現不俗,分別上漲13.93%、10.02%、9.96%、6.88%、6.55%、5.9%、5.61%、5.37%、4.98%、4.74%。整體來看,人形機器人板塊29日整體漲幅為3.25%。
個股方面,億嘉和29日再度漲停。該公司最近8個交易日內實現了5個漲停板,期間累計漲幅為38.82%,累計換手率為83.22%。億嘉和中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42億元,同比下降49.14%;凈利潤為-0.85億元。
領益智造29日同樣實現漲停板,公司全天換手率5.27%,成交額26.70億元,振幅11.89%。龍虎榜數據顯示,公司29日上榜營業部買入成交額為3.54億元,賣出成交額為1.80億元,合計凈買入1.74億元。其中,深股通29日凈買入3970.13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拓斯達、埃斯頓等多家龍頭公司嘗試AI賦能工業機器人。對此,中金公司研究認為,考慮到訓練成本與準確率,AI賦能工業機器人應用場景落地尚需時日(非標件焊接在龍頭帶動下發展最快),但模型發展成熟或為工業機器人應用打開藍海市場。
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政策方面,工信部2023年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的階段性目標。海通國際分析師趙玥煒認為,該政策有助于推動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實現自主可控的產業發展體系。
在近期召開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提到,截至2024年7月,我國持有的機器人相關有效專利已超過19萬項,占全球比重約2/3。中國已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近三年新增裝機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470臺,十年間增長近19倍。同時,他還提到,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約15%。
對此,甬興證券分析師劉荊認為,隨著人形機器人相關利好政策的持續推出和各地競相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有望向規模化商業應用發展持續邁進,建議關注五洲新春、貝斯特、雙環傳動。
投資策略上,一資深市場人士29日向《大眾證券報》記者表示:“盡管人形機器人板塊的投資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投資者在考慮進入這一領域時,需要全面考量行業發展趨勢、個股的研發實力、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及政策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審慎評估投資風險,把握介入時機。”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