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轉債違約創造“雙紀錄” 正股嶺南股份面臨退市風險
隨著8月15日《關于嶺南轉債不能按期兌付本息的公告》的發布,嶺南轉債(128044)成為全國首例國企轉債違約,同時,也成為正股沒有被ST,轉債先違約的首例。
全國首例國企轉債違約
8月15日深夜,嶺南股份(002717)公告稱,截至8月13日,“嶺南轉債”剩余金額為4.90億元,公司現有貨幣資金無法償付“嶺南轉債”,“嶺南轉債”無法按期進行本息兌付。“嶺南轉債”原定摘牌日為2024年8月15日(星期四),現因“嶺南轉債”到期無法兌付本息,暫不在深交所摘牌。
8月6日晚,嶺南股份發布公告稱,“本次可轉債到期,公司自身無足夠的資金進行兌付”。8月7日,公司股債雙雙跌停,日終轉股金額0.22億元。8月8日,公司股債繼續跌停,日終累計轉股金額0.53億元。8月9日為嶺南轉債最后一個交易日,市場博弈情緒高漲,股債從上一個交易日的跌停變為雙雙漲停,日終累計轉股金額大幅增加至1.17億元,持有人加速轉股的跡象顯著。8月12日至14日,正股嶺南股份繼續大幅下跌,投資者轉股的風險越來越大。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12月,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成為嶺南股份實控人,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是全國首批國家高新區,屬于國資。
“市場博弈情緒比較高,主要就是因為三點。第一,嶺南股份控股股東為國資背景;第二,嶺南轉債臨到期前公告增加擔保物;第三,正股未退市,公司未必想創造歷史。”15日,一位轉債投資人對《大眾證券報》記者分析道,“最終違約實際上也有國資的考量。對于中山火炬而言,當年計劃收購時股價尚在2元以上,或許未考慮到后期股價嚴重下跌,轉債到期需要進行兌付的情況;另外,前期已經投入了10億元真金白銀,在嶺南股份積重難返之下及時止損,也是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的合理舉措。”
公開資料顯示,嶺南股份主業為生態環境建設和污水環境治理,近年來,公司因地方政府延期支付造成回款難,業績虧損、資產負債率較高。為了自救,控股股東尹洪衛于2022年引入國資。實控人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原計劃通過“受讓股份+定增”方式獲得嶺南股份控制權,但定增自2022年9月至今仍未獲批。目前,實控人旗下公司中山華盈產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通過“持股5.02%+獲得尹洪衛全部所持的17.32%股份的表決權(表決權在定增完成后失效)+派駐董事增加席位”的方式實現對公司的控制。
正股尚未退市轉債先違約
除了是首只違約的國資背景可轉債,嶺南轉債還成為首個在正股未退市轉債違約的案例。
今年以來,搜特退債、鴻達退債、藍盾退債已陸續違約,但與上述3只轉債不同,嶺南轉債的正股并未退市。
3月11日,搜于特公告稱,因流動資金不足未能兌付轉債第四個計息年度利息,成為市場上首只實質性違約的轉債。自3月12日觸發有條件回售條款,5月17日,搜于特公告稱因流動資金不足無法兌付本次回售本息。鴻達退債于6月3日觸發回售條款,6月27日公告稱因流動資金不足無法兌付回售本息。藍盾退債于8月13日公告稱無法兌付本息。
“目前市場上的弱資質轉債或將再次經歷一輪價格探底,中低價轉債價格中樞或進一步下移,尤其是1年內即將到期且價格低于到期贖回價格(面值+到期補償利息)的轉債;此外,弱資質轉債的償付壓力或將前移至回售期,即將進入回售期的轉債價格波動或將加劇。”民生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譚逸鳴分析認為。
截至8月15日,已有137只可轉債低于百元面值,占全部轉債的四分之一。5月下旬以來,可轉債市場持續走弱,中證轉債指數6月1日以來下跌7.15%。
上述轉債投資人表示:“嶺南轉債打破了國企可轉債剛兌信仰。”
退市風險不容忽視
需要注意的是,嶺南轉債違約后,嶺南股份也面臨著退市壓力。
8月15日,嶺南股份公告稱,公司股票于8月14日收盤價為0.93元/股,低于1元。根據深交所規定,若公司股票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均低于1元,將被終止上市。截至8月15日,嶺南股份收報于0.94元/股,連續第二個交易日低于1元。
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3.05億元,同比下降39.09%,凈利潤-9016.13萬元,虧損擴大。期末公司總資產151.08億元,總負債128.98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85%。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共有股東約9.4萬戶。
15日,嶺南股份作出如下風險提示:1、“嶺南轉債”本次涉及的募投項目公司股權和/或應收賬款等擔保財產尚需完成業主方請示或審議程序,擔保財產質押可能需要完成其他潛在的內部審議程序,是否可順利完成相關審議批準程序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存在擔保行為被認定無效的風險;擔保財產若存在在先擔保權利的,可能存在其他擔保權人主張權利的風險。2、公司債務逾期事項可能會影響其他債權人對公司的信心,從而進一步減弱公司融資能力,加劇公司資金緊張局面。3、公司會因逾期債務面臨進一步的訴訟、仲裁、銀行賬戶被凍結、資產被凍結等事項,也可能需支付相關違約金、滯納金和罰息。4、公司債務逾期事項可能導致公司退市。記者 劉揚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