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7月解禁市值迎來年內單月次高 企業基本面成關鍵
7月,科創板解禁市值迎來年內單月次高。根據Wind數據統計,7月科創板有74家公司限售股解禁,以7月5日收盤價計算,解禁市值1007.19億元,相較于6月619.84億元的解禁市值,環比增加62.49%。
“大非”解禁規模占比近八成
從絕對解禁額來看,7月科創板解禁市值在年內較高,但與歷史比并不算高。根據Wind數據統計,7月科創板解禁市值1007.19億元,占科創板市值比重為1.9%。從科創板成立以來的66個月份的數據看,7月的解禁市值排在第19位。此外,2020年、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7月解禁市值分別為3527.37億元、2415.47億元、2442.12億元、1182.69億元。這也意味著,無論從絕對值還是占比來看,本次解禁與歷史高峰比都不算高。
值得關注的是,7月科創板解禁市值中,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占到科創板解禁股的79%。通常而言,解禁分為兩種類型,“小非”是指其他股東自股票上市之日一年內不得轉讓首發股份,“大非”是指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自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十六個月不得轉讓首發股份。首發原股東限售股這部分限售股以公司高管等為主,相較于定增限售等資金來說集體拋售的動力可能偏弱。同時,今年5月發布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管理暫行辦法》也通過破發、破凈、分紅等系列條件的限制,對大股東減持形成了約束。
復盤2010年11月創業板、2022年7月科創板的“解禁高峰”,如果基本面趨勢仍向上,解禁并不會打斷股價上行趨勢。2010年11月是創業板密集首發解禁,但由于景氣仍向上,解禁并未對股價形成大幅干擾;科創板上次被密集討論解禁潮的時點是在2022年7月,當時解禁金額僅次于2020年7月,不過,當時同樣是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占比高、疊加產業景氣度維持向上,解禁并未打斷股價上行趨勢。
解禁潮并非洪水猛獸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科創板上市公司股東主動作出了不減持的承諾。
例如,大全能源6月26日發布了關于實際控制人、董事長自愿承諾不減持公司股份的公告。公告顯示,基于對大全能源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及對大全能源長期價值的認可,同時為增強廣大投資者的信心,切實維護投資者權益和資本市場的穩定,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徐廣福自愿承諾:自2024年7月23日起6個月內,不以任何方式減持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
“限售解禁后的減持壓力是市場擔憂的核心問題。盡管解禁之后并不是所有的減持都需要公告,但是可以通過公司披露的減持公告來觀察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的普遍減持意向。”浙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楊認為,整體來看,“小非”對股價的沖擊要明顯更大,一方面,從歷史數據來看減持比例更高;另一方面,“小非”解禁的大股東以創投機構居多,戰略退出的概率更高。市場在“小非”解禁之前對減持的擔憂更為劇烈,導致股價出現提前下跌的態勢。
市場人士則表示,面對解禁壓力,科創板公司可通過多種方式提振投資者信心。比如,通過回購股份、增持股份等方式,向市場傳遞出公司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對投資者利益的關注。此外,公司應及時披露重要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解禁潮并非洪水猛獸,只要企業的基本面持續向好,解禁對股價的影響往往是短期的,長期來看,市場最終會回歸理性,優質企業的價值將得到應有的認可。
記者 劉揚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