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轉債市場頻現“自救”事件 三標準尋找投資機會
本報訊(記者 劉揚) 大股東或高管直接增持可轉債再添一例。7月3日,天合光能公告稱,該公司部分高級管理人員擬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自7月3日起3個月內增持可轉換公司債券——天23轉債。擬增持的人員分別為財務負責人吳森、董事會秘書吳群、副總經理丁華章、副總經理陳奕峰,四人增持可轉債金額區間均為200萬元至300萬元,合計共增持800萬元至1200萬元。
6月27日,嶺南股份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中山華盈產業投資合伙企業的關聯方中山火炬華盈投資有限公司計劃在6月25日起6個月內增持公司可轉債或通過集中競價、可轉債轉股、大宗交易等方式增持公司股份,擬增持金額不低于2800萬元。
6月23日,山鷹國際公告稱,控股股東泰盛實業擬以不高于每張面值的價格購買公司在二級市場流通的“山鷹轉債”持有至到期,預計使用資金總額不低于2億元。此前,山鷹國際于6月21日發布公告稱,部分董監高擬購買公司在二級市場流通的可轉換公司債券,使用資金總額不低于230萬元。
相比較上述3家公司計劃增持,回盛生物高管已經“出手”。6月27日,回盛生物公告稱,董秘王慶峰于6月27日以其自有資金增持公司可轉換公司債券10040張,成交均價99.56元/張。此次增持前,王慶峰未持有公司可轉換公司債券。
上述4家公司的共同特點就是可轉債已經跌破100元面值。比如,5月21日以來,回盛生物遭遇股債“雙殺”,回盛轉債在6月11日跌破100元/張。此外,嶺南轉債于5月21日再度跌破面值。
通過直接增持可轉債釋放利好有助于提振市場對公司股票和可轉債的信心,進而維護可轉債市場價值,穩定市場預期。記者注意到,還有一些轉債主體選擇發布回購提振投資者信心。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6月以來,71只可轉債主體上市公司發布了與回購相關的公告。比如,海亮轉債對應正股海亮股份6月19日發布公告稱,擬回購1.5億元至2.5億元公司股份。此外,科華轉債、志特轉債、維爾轉債、中環轉2等可轉債價格跌破面值的公司也在積極實施“自救”,提振可轉債或正股價格。
中泰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肖雨認為,細看當前市場,轉債的信用風險被高估,可以尋找這個過程中被錯殺的個券。尋找思路以“絕對價格在面值以下+正股退市風險小+轉債距離到期還有較長時間”為標準,而由于外部評級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可側重已經出了評級結果的個券。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