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飛,更要“慧”飛
編者按
低空經濟迎風起,千帆競發新賽道。
在低空經濟的新賽道上,江蘇南京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5月中旬,南京市低空經濟發展大會召開。同時,《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南京市關于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等重磅政策先后加碼出臺。
奮力競逐全國低空經濟第一方陣。到2026年,南京低空經濟產業規模將超過500億元。南京低空經濟的弄潮兒們怎樣將藍圖變為實景?《大眾證券報》記者通過走入高校、研究機構、初創科技企業以及上市公司,進行實地調研采訪,探尋“產學研用”各方如何協同創新,變科研實力為產業紅利,成為這一賽道上的領跑者。
牛首山北麓,中國(南京)軟件谷匯集著眾多科技創新型企業。在諸多“大塊頭”之間,有這樣一家專注于無人機科研領域的小型企業——南京傲翼飛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傲翼飛控”)。公司于2012年成立,注冊資本180萬元,員工近20人,年營收穩定在1000萬元上方。
這家看似不顯山露水的企業,卻身懷“絕技”。其創始人既是技術專家,又是大學老師,可謂集“產學研”于一身。這也恰是南京低空經濟領域創業者的一個縮影。
“產學研”匯聚一身的硬核玩家
傲翼飛控的辦公區域不大,卻布置得井井有條。研發區、測試區、會議區的房間一個挨一個。在測試區房間內,記者見到,幾名工作人員正對照著一臺檢測儀器上的讀數,對桌上的一架無人機進行著參數調整。
“目前,我們主要為客戶提供無人機自主作業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在無人機解決方案中,最關鍵的部分當屬無人機飛控系統的研發。傲翼飛控從成立第一天起,便專注于飛控系統的研發。
飛控系統是指能夠穩定無人機飛行姿態,并能控制無人機自主或半自主飛行的核心控制系統,一般包括傳感器、機載計算機和伺服作動器三大部分。
“飛控系統占整機成本會因無人機使用場景的不同,而產生較大差異。比如農業植保無人機的飛控系統,在整機中的成本占比約為20%至30%,而具備人工智能能力的無人機,其飛控系統的成本占比則可能達到70%至80%。”傲翼飛控總經理王偉指著面前4排整齊排列、被碳纖維材料所覆蓋的傳感器告訴《大眾證券報》記者,飛控系統具有高度定制化的特點。
王偉從事無人機領域研究已有20余年,如今的他擁有多重身份:不僅是傲翼飛控的創始人與董事長,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自動化專業的教授,同時也在中國科學院任職,是一位集“產學研”于一身的硬核玩家。
或許正是因為不同身份的交織,讓王偉對企業經營有著獨到的理解——以解決技術門檻更高的行業級應用為目標,只做攻堅克難的事。“我們要先做好技術沉淀,建立起競爭優勢,這樣才有實力做大做強。”王偉說,公司成立至今,沒有接受過一筆來自金融市場的投資,“因為擔心會被資本左右科研的方向。”
帶著厚積方能薄發的辦企理念,傲翼飛控更關注一些空白的、作業難度比較大的應用場景。比如在地震等災害發生的地方,常常會失去信號無法通信,道路也無法通行。對于這種情況,傲翼飛控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無人機來搭載信號中繼系統。此外,如何將無人機集群作業應用于應急救援、叢林搜索、農作物生長狀態的調查和氣象觀測等場景,也是傲翼飛控思考的方向。
給無人機安上“大腦”
攻堅克難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放眼于未來,當天空中的無人機數量越來越多,空域交通擁堵問題將無法回避。無人機的自主避讓、集群控制、航線規劃等問題都將對無人機的智能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還是得把飛控做好。”王偉介紹,這也是公司為何這么多年“死磕”飛控系統的原因。
作為控制無人機完成起飛、空中飛行、執行任務和返場回收等整個飛行過程的核心系統,飛控系統通常被認為是無人機的“大腦”。但王偉認為:“現在的飛控系統只相當于‘小腦’。”
據王偉介紹,目前的無人機大多是按照事先規劃好的軌跡飛行,整個過程只是在執行命令,而如果能夠為無人機安上“大腦”,讓它變得更聰明,無人機就可以靈活應對各種復雜環境和任務。
2019年,傲翼飛控為了提高桿塔等建筑物巡檢的精度,提出了參數化巡檢的概念。參數化巡檢就是將桿塔的高度及其所處的經緯度等基礎數據模型化,建立算法規則以自動生成巡檢軌跡。當需要巡檢時,無人機就可以按照規劃的路線圍繞桿塔飛行,讓巡檢更加快速精確和智能。
隨著該模式的應用推廣,傲翼飛控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并非所有的桿塔都有數據,尤其是遇到偏遠地區或者比較老舊的桿塔,會有關鍵數據未錄入或錄入錯誤、數據丟失。這些最終會導致無人機飛過去,卻根本找不到桿塔。
傲翼飛控的研發團隊為此陷入深思: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無人機在空中自主識別、尋找桿塔?
“加入人工智能。”王偉介紹,傲翼飛控開始嘗試將人工智能模塊應用在無人機飛控系統上,“現在還在評估測試階段,我們覺得技術成熟度還是不夠。”
王偉強調,傲翼飛控就是要讓無人機的“腦部”更加完善。
記者 徐海峰 陳陟 實習記者 黃琴琴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